千年古鎮的范兒
日期:2016/12/16 18:19:24   編輯:古代建築
古民居屋檐上的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磚雕,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白牆黑瓦的古民居,加上遠處的青山,宛如一幅水墨畫
明萬歷年間的古井,井口邊沿被井繩勒出道道痕跡
一座座巍峨聳立的古堡,至今保存比較完好
古鎮內的鶴形村道
N本報記者 帥斌彬 黃孔瑜 文/圖
永泰嵩口,千年古鎮。至今留存下一百二十多座明清古民居,大院廳堂、回廊側門,處處布滿了木雕、石雕、磚雕、泥塑、壁畫的精細,還有一些上世紀50年代的街道、商鋪,凝固漸行漸遠的歲月,仿佛時光倒流。
嵩口鎮新近從全國兩千多個申報鎮中脫穎而出,成為我省第三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上周末,我們穿行其中,感受昔時工匠藝人的智慧、前輩為人處世的理念、耕讀持家的思想……
寧遠莊的建造 傳說皇帝特批
“安宅在仁”,是寧遠莊內的一幅橫批。刻在正對大廳的門端上,讓所有進門的人都不能不看到它,也都忍不住在心裡默默玩味:這回文聯,從左邊讀好,還是從右邊讀好……
寧遠莊,建於300年前,當地人說是“皇帝特批的一個寨堡”。為了印證這個說法,他們特地帶我們看了莊內正廳的“四梁扛井式”結構,“只有皇宮可以這樣建築,傳說寧遠莊是皇帝特許建造的”。
建於清道光年間的下新厝,是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建築中的木雕、泥塑歷經一百七十多年依然清晰可見。上世紀80年代,《聊齋》劇組特地來到下新厝拍攝。
“垅口大座厝,烏鴉飛不過”。當地歌謠唱出了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垅口厝有多大。夕陽西下的時候,站在垅口厝邊一座新建的樓房上鳥瞰,陽光在大樟溪上閃著粼粼波光。一大片古厝上黑色的瓦片像龍的鱗片,陽光在瓦片上撫摸過,在飛檐翹角上滑落,濃濃的古意就這樣清晰地漫開來……
千年古鎮嵩口,保留完好的古民居多達一百二十多座,用坦厝、用金厝、述善堂、下車碓厝、協和厝、協慶厝、端公坂厝、蘆洋寨……它們保存了明清富有南方特色的古民居全木結構、土木結構建築風格,以及南方祠堂、古寨等建築特點,保存有精美木雕、磚雕以及石雕等古代雕刻藝術,成為一個民間古民居博物館。
木雕工藝罕見 專家半月來三次
星羅棋布的古民居,一座座各具特色,大部分保護完好。而更有看頭的,還是這些民居中的裝修細節。柱礎上的石雕、屋宇上的泥塑,一個個人物故事,惟妙惟肖,呼之欲出;門樓上的彩繪裝飾,一百多年顏色不褪,令人稱奇。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名揚海內外的闾山派道教神人張聖君均出生於這裡,古老的嵩口鎮,凝結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嵩口地區至今能保存這麼多完好的古民居,與當地人良好的保護意識有關系。”當地人說,嵩口人大多把古厝當成尋根問祖的精神寄托,所以倍加愛護,他們一般不會輕易拆除祖先留下的古厝,而是選擇其他地方建新房,古厝一般還是他們舉行婚禮、壽宴等重要儀式的場所,現在大部分還有人居住,所以為保護提供了重要條件。
“省名城名鎮名村評審專家、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黃漢民,因為忙總是沒時間來看看嵩口,可是他終於來嵩口後,半個月內接連來了三次,他反復看了恭恩厝的木雕窗花,說這樣的傳統木雕工藝非常少見,直接申報全國重點文物都會批的。”嵩口鎮黨委書記張培奮說,在近兩年的專家評審中,古建築專家和文物專家都交口稱贊嵩口古民居“品種之多,數量之眾,保存之好,藝術之高,堪稱奇跡”。
封存39年的屏風 600萬不賣
下坂村用坦厝,有一副傳奇的古屏風,為該厝鎮宅之寶。屏風由黃花梨木雕刻而成,制作於清代乾隆年間,雕刻用金箔貼片,花草蟲魚、人物典故,镂空的雕刻有5層之多,體現了高超的木雕藝術水平。曾經有人出價600萬,但村民們不肯賣。在厝內,我們看到一個長約四米的大木箱,被鐵條焊在牆上,屏風就被鎖在這個箱子裡。
當地老人說,39年前,這些屏風差點失竊,之後就保存在箱子裡。去年,為了鑒定這些文物,這些屏風才“重見天日”。但短短幾個小時後,再次被放入箱內。從箱子內充塞的報紙日期推斷,封存迄今有39年之久。而在那之前,當地50歲以下的人都未見過此寶物。
“建這棟房子用了27年,光是木雕木刻,工匠就花了24年,歷時三代人。現在正廳內就陳列著4件镂空镏金木雕,木雕高1.5米左右,但所刻雕像內容目前還是個謎。”當地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