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兔子山遺址 益陽市政府賠數千萬叫停商業樓
日期:2016/12/15 15:15:56   編輯:古代建築4月21日,益陽城兔子山遺址,連日暴雨後,暖陽微風,老枝新葉。
兩米高的圍牆將這塊黃土地與周遭鬧市隔離。黃土地上,數十個大小坑洞被充沛的雨水淹沒了大半,日光下白白的晃人眼。
“咔嚓”輕響,鑰匙插進鎖眼,曹偉推開鐵門細細巡看,舒心一笑,“一切都還好好的”。
身為益陽市文物管理處主任,兩年前,他在此挖掘,而今,他已無數次到此查看。
他微笑時,開發商易新(化名)也在懷念這塊久違地。
為這塊不起眼的坑窪之地,他犧牲了“壹公館”,擱停了如林商鋪。
三年前,他的公司通過競標,拍下了這塊29.67畝土地的開發權。後來,為了一座古老遺址,他的現代項目被叫停。
驚世駭俗
新樓盤地下埋藏稀世珍寶
兔子山遺址,位處益陽中心城區,比鄰資水和蘭溪河。
2012年,益陽市易盛達置業有限公司通過公開招標,以3000萬元左右的價格獲得這塊29.67畝土地的開發權,擬開發“壹公館”房地產項目。
就在樓盤廣受期待時,巨大的轉折讓易新懵了——地下埋藏著重要遺址。
2013年5月,為配合新樓建設,益陽市文物管理處對遺址進行搶救性挖掘。曹偉回憶,“才挖不久,我們就發現了一些井。”按慣例,有井之處或藏簡牍,曹偉叮囑,一定要深挖。
3號井挖至7米時,第一塊簡牍出現。曹偉內心澎湃,第一時間將消息告知省文物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明記得,“當時省文物局立馬指派我們考古所去現場調查”。5月下旬,專家確定:是簡無疑!
此後,數口古井裡陸續出土簡牍。鑒於文物重要,挖掘工作從益陽市文物部門移交到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挖掘從2013年5月份一直持續至2014年1月份。戰國至宋朝的16口古井被陸續發現,迄今出土簡牍約15000枚。
更讓人震撼的是,“張楚之歲”觚和秦二世文告等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相繼出土,眾人驚歎。
命懸一線
留老城之根,讓幾千萬打水漂?
從挖出第一塊簡牍開始,曹偉就堅定地認為:樓宇開發應擱置,遺跡須圈禁保護。“僅文物的出土就足以驚世駭俗,更何況遺址還是老益陽縣城的衙署所在地。這是我們益陽的根啊。”
地產商著急。樓宇開工已迫在眉睫,他們不斷催促趕緊完工。
關鍵問題來了:搶救挖掘之後,遺址是徹底保留還是讓位給新樓盤?遺址不言,資本逐利,各種聲音出現,更大的壓力也來了。
“開發商在這投入了好幾千萬,因此圍繞遺址是否保留,爭議很大。”益陽市文管新局副局長龍滔滔回憶,當時有人認為應像1996年出土簡牍的長沙平和堂商廈項目一樣,將文物移走收藏後繼續建樓,也有領導覺得,遺址難得,應原址保留。
如若保留,就意味著益陽市政府必須為這塊已經出售的土地買單。“當時賣地近3000萬元,加上地產商前期花費的費用等,財政壓力巨大!”龍滔滔說。
時任市文管新局局長的劉兆平力挺保留,扛著壓力不斷溝通匯報。當時的大爭論場裡,兔子山遺址命懸一線。
“如果沒把這塊遺址保護好,我們都將成為歷史罪人。”在昔日的保護協商會上,龍滔滔聲音低沉卻铿锵有力。
最終,益陽市政府決定,“賠”地和錢給開發商,原址保護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