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建築專家柴澤俊:商業開發帶來的建設性破壞不亞於地震火災

古建築專家柴澤俊:商業開發帶來的建設性破壞不亞於地震火災

日期:2016/12/14 10:55:08      編輯:古代建築

“古城、古建築等是中國歷史文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重視”“損傷一處就少一處,重修就是假的了!”談及雲南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大火燒城,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原山西古建築研究所所長柴澤俊痛心疾首。

    這位80歲高齡的老人一生都在為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奔走,數次勇闖“衙門”救下文物。在他看來,古城、古建築等受損害,其中有天災,但更多的是人禍。“總有一天,人們會認識到不能以破壞歷史遺存為代價謀求商業利益,但到那時,也就晚了……”

    古城、古建築為何如此怕“火”?

    記者:雲南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大火為我們敲響了古城保護的警鐘,在您看來,古城、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最大的破壞因素是什麼?

    柴澤俊:從歷史上看,古城、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有兩大主要破壞因素:一是地震;另一個就是火災。地震是天災,無法避免和預防;但火災中除了雷擊,基本上都是人禍。

    以古城為例,火災主要有四個來源:一個是明火,如做飯、取暖等,尤其是商業開發後,眾多酒吧、飯店林立,導致明火比較多,稍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二是電線,不少古城內相當多的電線都嚴重老化,互相裝接的電線經常冒出火花,容易引起火災;三是節慶日放鞭炮,一些帶有宗教、民俗色彩的燒香磕頭等也容易引起火災;四是旅游參觀者帶來的火災。隨著古城的不斷開發,旅游參觀者眾多,一個煙頭就有可能引發一場大的火災。山西平順就曾因一個煙頭而將三座金代建築付之一炬。

    記者:為什麼火對古城的破壞性那麼大?

    柴澤俊:中國的古建築大部分都是純木結構或磚木結構,最怕火燒。一些比較高大的古建築防火、防雷擊措施做得比較到位,但比較低矮的建築物,如古民居等防范措施比較差,人們的防火意識也不強。但這些古城、民居大院有著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還存有不少文物,一旦著火,那損失將是毀滅性的。

    商業開發如何蠶食歷史遺跡

    記者:除了地震、火災之外,在現代化進程中,古城、古建築是否存在新的隱患?

    柴澤俊:商業開發帶來的建設性破壞,不亞於地震、火災,一是改變了古城、古建築的原本面貌;二是破壞了其整體環境。

    一座古城是一個歷史文化的集中點,是對當時的人們怎麼居住,如何生活的歷史見證。古城不是不能進行商業開發,但如果單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對古城進行改擴建,加入現代化設施,那就破壞了它的歷史原貌。說嚴重一點,就是在篡改歷史。況且不少古建築因地制宜而建,內外部結構有其道理和依據,如果任意改擴建,會破壞其原本的防災功能。

    此外,在古城和古建築周邊,各方面的建設也正千方百計蠶食破壞著其整體風貌。在一些地方,寺廟和賓館比肩而立,古民居與水泥房相間交錯,旅游的人是多了,做生意的人也多了,不僅帶來了安全隱患,也使古城處於鬧市之中,價值大打折扣。人們去參觀不是為了買東西,而是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現象。如果過度商業化,只能是賺了眼前利益,以後的人就不來了。

    別把古城、古建築當作“搖錢樹”

    記者:您認為我們該如何保護古城、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

    柴澤俊:首先要加強認識。人們對古城、古民居的保護意識不像一些國保級古建築強。但事實上,它們是真正反映中國民間生活的實物,絕對不可疏忽,損傷一處就少一處,再照樣修,都是假的。對於古城、古民居的保護,人防是最主要的。

    其次,要建立明確規范,不准在什麼地方抽煙、用火,做飯、取暖必須用什麼樣的設備等,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細則並嚴格執行,並要有固定的安全隊伍進行監督,排查隱患。在重要的文物場所,建築物比較集中的地帶,應禁止參觀者抽煙。

    第三,我們要像重視安全生產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如果發生火災或人為損傷,一定要追究領導責任,這樣才能真正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采取並嚴格執行安全措施。

    最後我想說一點,古城、古建築、古街道等應該堅持文化保護為主,社會效益為重,兼顧經濟利益,但絕不能把它們當成搖錢樹。(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