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起死回生”的傳奇
日期:2016/12/14 12:00:41   編輯:古代建築故宮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成員正為《董诰花卉貼落》全色
即使是展廳一面牆的高度,也不能完整地把《董诰花卉貼落》展現出來。這幅寬280厘米、高460厘米的超大尺幅畫作,經過故宮“文物醫院”專家的精心修復,已看不出任何“支離破碎”的痕跡。
在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故宮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特展”在神武門展廳開幕,集中展示了故宮院藏文物搶救性修復保護的典型案例,再現文物修復“古法”與“今術”相結合的生動實踐。
沿用“古法”,妙手回春
走進寧壽宮花園,穿過三進院落,就會看到園內最大的建築——符望閣,這裡收藏的乾隆、嘉慶年間詞臣和如意館畫家的創作達44件。但由於年久風蝕,大部分畫作都已破損,其中數《董诰花卉貼落》的“病情”最為嚴重。
“《董诰花卉貼落》送到我們手裡時,幾乎就是碎片。”故宮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組長楊澤華說。由於這幅畫被多次對折,折疊處產生大量碎片;同時,畫絹質地糟朽,缺失多處,破損情況十分嚴重。
一堆碎片,再加上沒有明確的尺寸信息,修復難度可想而知。2014年4月,接到任務後,楊澤華帶領組員立即投入到畫作的修復工作之中。修復主要沿用了傳統書畫修復技藝,但由於畫的破損程度和尺幅特殊,並沒有現成經驗可參照。經過楊澤華和組員多次討論,最後選擇先對碎片加固、然後拼接、局部壓平後再進行全色的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諸多修復難題。
“在整個修復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拼接,組員們不得不每天都拿著鑷子,夾著小碎片不斷嘗試,跟現在玩拼圖游戲似的。”楊澤華說得似乎很輕松。可是要知道,一幅接近13平方米的巨型畫作,碎成幾千塊,而且沒有任何規律地堆在一處,其拼接難度可想而知。正因如此,每拼上一小塊兒,整個團隊都會沸騰一整天。
歷經數月,所有碎片復原到原有位置,畫作最終修復完成,原畫神韻再次活靈活現。其實,“《董诰花卉貼落》的修復成功只是故宮文物修復中的冰山一角,很多文物都在‘文物醫院’的救治和呵護下得以延年益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表示。
故宮的“文物醫院”——文保科技部坐落在皇家四合院裡,與故宮游覽區的熙攘喧鬧相比,這裡特別安靜。每天,這兒都有瀕危的文物等待著文物醫院的“醫師”們救治。
“文保科技部主要是從事故宮院藏各類文物的保護研究、修復和復制,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國寶在這裡獲得了搶救性保護,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韓滉的《五牛圖》、顧闳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宋紀蓉介紹道。
目前,故宮的文物修復傳統工藝技術的門類在中國是最全的,他們擁有的古書畫裝裱修復、青銅器修復與復制等技藝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其中“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復制技藝”“古書畫人工臨摹復制技藝”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