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建技藝“人去藝亡” 背後的憂慮與期望

古建技藝“人去藝亡” 背後的憂慮與期望

日期:2016/12/14 10:54:09      編輯:古代建築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政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發言時表示,故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面臨“人去藝亡”的嚴峻局面。(11月23日《京華時報》)

  “人去藝亡”的說法或許有些“嚴重”,但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不僅存在於北京故宮,在整個古建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都具有共性,印證著中國能工巧匠的匮乏。

  中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國,既需要一大批文物保護的專家、學者,更需要成千上萬技藝精湛的文物修繕方面的技工,但目前包括“古建築營造技藝”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匮缺是個普遍問題。因非遺項目主要是精妙絕倫的手工活兒,需要師傅精心帶徒,更需要千錘百煉練就精湛技藝,而如今許多年輕人缺乏耐心與興趣,加之前些年重視不夠,老藝人年老體弱,接班人斷層,導致部分非遺技巧失傳。因此,促進中國非遺興旺發達,繁榮昌盛,關鍵是培養人才,解決繼承瓶頸,將非遺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無疑就是最好的保護。

  這需要多管齊下,包括調動和激發年輕人傳承非遺,學習、練就“絕活”的興趣;政府要加大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投入;提高傳承人的物質待遇,以及晉升技術職稱等方面的待遇。多方面下功夫,緩解“人去藝亡”的困境。
 

(來源:廣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