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內鄉縣衙中華大地上的歷史標本

內鄉縣衙中華大地上的歷史標本

日期:2016/12/14 11:57:58      編輯:古代建築

內鄉縣衙中華大地上的歷史標本

內鄉縣衙中華大地上的歷史標本

    六百裡商於古道,進入河南省內鄉縣已基本快到盡頭,座落在內鄉縣城東街的內鄉縣衙,為這條古交通要道增加了重要的文化內涵,也成為世人研究封建社會歷史文化最好的標本。

    內鄉縣衙坐北面南,滬陝高速、312國道和寧西鐵路穿縣境而過,距離南陽市區約60公裡,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據《內鄉縣志》記載,縣衙始建於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歷經明、清多次維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築群。縣衙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中軸線上排列著主體建築大門、大堂、二堂、迎賓廳、三堂,兩側建有庭院和東西賬房等,共6組四合院,85間房屋,均為清代建築。整個縣衙建築,布局對稱、緊湊,主次分明,高低錯落,井然有序,渾然一體,具有我國南北方古建築的文化藝術風格,是迄今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衙。

    內鄉縣衙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清代官衙建制而建,建築布局與《明史》《青會典》所載建築規制完全相符。體現了古代地方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後邸、監獄居南的傳統禮制思想,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

    內鄉縣衙之所以享譽全國,得益於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其中較重要的是它豐富的陳列展覽。在中軸線大堂、二堂、三堂及東西花廳等主體建築復原陳列,再現古老縣衙的真實面目和威嚴氣勢,以及佐貳官、書吏師爺辦理公務、審理案件和家眷生活起居的真實場面;在東西輔線建築內圍繞縣衙內容輔助陳列,主要用實物和文字版面展示和介紹有關衙門文化知識。縣衙的單體陳列42個,展出面積達5400平方米,從不同角度演繹了縣衙凝重深厚的文化底蘊。她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從眾多的楹聯上得以展現,如大堂楹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二堂屏門“天理、國法、人情”匾額等都是非常精彩的。這些楹聯對於我們研究封建社會的吏治情況,了解各級官吏的思想道德,都是極為寶貴的資料。內鄉縣衙以其唯一而獨特的優勢,珍貴的歷史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封建時代地方官衙完備的建築規制和南北交融的建築風格,含意深刻的匾聯內容,高雅莊重的文藝表演,成為鑲嵌在中州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被譽為“中華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

    如今,內鄉縣開發了內鄉縣衙歷史文化街區,以文化旅游、現代商貿、休閒旅游為核心,形成以文興旅、以旅興商、以商興市、以市興業富民的良性循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健康、養生、娛樂、美食,突出將官德文化、廉政文化、楹聯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旅游內涵更豐富、品牌也更為響亮。(呂麗霞收集整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