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平商貿古鎮“生態之旅”采風活動紀實
日期:2016/12/15 22:34:47   編輯:古代建築下壩河水,碧波蕩漾,風光秀美。
圖為采風團成員到下壩采風。
□ 本報記者 鐘德彪 文/圖
秋天的風,是快意的風,收獲的風,輕輕地拂著下壩這一片妩媚的山水。
2011年9月22—23日,由龍巖市作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武平縣下壩鄉、廣東省平遠縣差干鄉共同主辦的“生態之旅”走進下壩商貿古鎮采風活動在下壩鄉、差干鄉舉行。
登山,趟水,尋古,訪親。一路上,作家、記者、文藝家們敞開心扉,歡呼雀躍,徜徉下壩的土地,追尋邊界的風情,一種古樸、簡樸、純樸的風迎面撲來,讓人流連忘返,激動的心一直無法平靜。回望下壩,又歸於天地大美的安詳。
古樸:商貿古鎮話滄桑
武平縣下壩鄉與廣東平遠縣差干鄉接壤,其中下壩村與差干鄉的湍溪村僅一河之隔,河面上有石拱橋一座,構成一腳踏兩省的奇觀。下壩鄉境內因河流縱橫,中山河、下壩河、松溪河、中赤河在下壩境內的不同地段交匯注入梅江,在陸路交通不甚發達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歷史把下壩推到了風口浪尖,下壩以特有的胸懷承擔起了歷史賦予的重任,自明朝正德年間開埠以來,成為武平的商貿重鎮,也成為閩粵贛邊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
為了讓參加采風的作家、記者、文藝家們對下壩這一商貿重鎮有更直接的感性認識,下壩鄉黨委政府特地請當地土生土長的民間畫師廖國勇先生,按歷史記載和老人的口耳相傳,畫了一幅《武平商貿重鎮下壩》的工筆畫。老廖攤開畫作,就像深入戰場的指揮官一樣,在地圖上認真標注,領著文友們,走進神奇的下壩墟,指指點點,介紹情況,情緒激動。
鵝卵石鋪就的曲折的百年老街、百年藥鋪和興堂、百年糕點加工商鋪張金記、百年鹽倉富國裕家遺址、□記京果商行原址、伯公廟、碼頭、天後宮、文祠塔等,耳聞目睹,歷歷在目,仿佛置身於當年下壩墟人聲鼎沸的繁盛墟場,叫賣聲、呼喊聲不絕於耳,讓人感慨萬千。
下壩鄉黨委書記鐘富民說,今後五年,我們下壩鄉要致力於打造“生態之鄉、邊貿之鄉、旅游之鄉”,把下壩建設成為更加文明、更加開放、更加富裕、更加和諧的武平西大門,成為“全市重要、武平有位、全鄉驕傲”的生態家園,環山環水,游山玩水,生態休閒,旅游度假,讓人心向往之。
簡樸:碧水丹山畫中行
造物主特別鐘情於下壩的山水。
地殼的隆起造就了這裡巍峨壯麗的丹霞地貌,高峻連綿的山峰就像人們向天空用力伸開的五個手指,是為五指山,又名五指石;而巨大突兀的山峰就像臥在地上睡眼惺忪的獅子,正張口打著哈欠,是為獅子山。五指石在廣東差干鄉湍溪村境內,獅子山在武平下壩鄉貴揚村境內,但見她們奇峰競秀,互相勾連,霧氣迷蒙,一種天地大美讓人震撼。五指山、獅子山成為骨肉相連、情懷依依的姐妹山。
還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強烈的切割力量把下壩的山水猛的一扯,又把下壩扯成了河流縱橫、河灣密布的一塊水鄉澤國。這裡的平均海拔只有180米,大河奔流,青山逶迤,加上下壩長期以來沒有發展現代工業,以至於河水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污染,梯級水電站的開發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闊大的庫灣,水是那麼青綠,水是那麼嫩滑。水貼著船,船親著水。山在水中,水在山裡。人在船上,船在畫中。浪花飛濺,青山擁翠,別有一番惬意在心頭。
參加采風活動的文友們游覽了五指山後,著實過了把下壩的“水瘾”。一大早,人們就從廣東湍溪起航,先到竹嶺水電站庫灣,浏覽兩岸風光;再折回穿過松溪橋,沿松溪河觀賞原生態的植物奇觀;起腳上岸,走過一段剛剛辟開的羊腸小道,撿得滿滿一口袋相思紅豆,再乘船到達貴揚碼頭。上岸後,人們饒有興致地參觀獅子山。午飯畢,人們又從下壩大田村出發抵達石營村,參觀下壩發電廠庫灣,乘船到達大成村。
船行至貴揚碼頭時,文友們突然歡呼起來,一幅“熱烈歡迎作家藝術家記者到我村采風”的橫幅撲入眼簾,嶄新的碼頭,新辟的簡易小道,貴揚村支書邱隆淦介紹說,為了迎接各位貴客到來,我們開展了黨員活動日活動要求村裡的黨員義務獻工,帶上柴刀,硬是沿松溪河開辟了一條全長約300米的小道,打通了這段斷頭路;碼頭也是剛剛砌好的,村裡出水泥錢,黨員干部齊上陣,終於建起了一個可以讓船靠岸的碼頭。
純樸:濃濃客味不思歸
下壩鄉黨委政府對此次采風活動高度重視,活動從策劃、生成只有短短的20多天時間。
下壩鄉政府王德貴鄉長說,下壩是客家歷史上的商貿重鎮,民風純樸,鄉民熱情。這裡的客家風情久負盛名,是正宗的客家味。
據介紹,下壩鄉黨委政府多次召開班子會,專門研究采風活動的行程,展示下壩的形象;為了使行程更加合理,班子成員還親自踏勘線路,調動各個村的積極性,派出掛村干部蹲點守候,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由於目標明確,思想統一,各個時間節點有條不紊,“從一定程度上說,也鍛煉了干部。”
下壩的低海拔地勢,適宜仙草生長,使下壩成為名副其實的“仙草之鄉”。從下壩村到貴揚村,從福興村到露冕村,從大田村到石營村,最後到達大成村,一路上,層層梯田掀起金色的波浪,人們在收割仙草,晾曬仙草;沿路幾十家仙草收購廠的工人師傅正把收購來的大捆大捆的仙草打包外運。在福興村,人們品嘗了傳統涼品仙水凍,品嘗了農家自制“王老吉”。
下壩低海拔的地勢,適宜以靈芝為主打品牌的食用菌栽培,使下壩成為遠近聞名的“靈芝產地”。在田間地頭,一棚棚簡易搭蓋,正是鄉人栽培靈芝的場所。他們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文友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在露冕村、大田村,主人端上來簸箕、煎、灰水、炒雞酒、白斬鴨等農家風味美食,讓人吃得滿嘴流油,齒頰生香。
據介紹,由於歷史原因,下壩民間不但信仰媽祖娘娘,也信奉定光古佛。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前往進香,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業安康。勤勞善良,艱忍刻苦,富不張揚,窮不失志,再窮再苦,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下壩人始終不渝的信念,近年大田村有2人考上清華大學;露冕村2009年誕生了福建省高考理科狀元;各個村暗暗較勁,你追我趕,人才輩出,一撥一撥的莘莘學子考上了重點大學,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是的,下壩的風是和暢的風,溫潤的風,伴著原汁原味的邊界風情,跟著信念一起生長,從古到今,挺立幾百年風雨,始終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