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闖關東者聚居之地有座烽火台 發水時救了全村人

闖關東者聚居之地有座烽火台 發水時救了全村人

日期:2016/12/15 15:12:54      編輯:古代建築

 

小北河鎮文化站站長徐國勇向記者講述烽火台的故事。韓濤/攝

 

    烽火狼煙,通常預示著戰事爆發,老百姓避之不及。而對於小北河鎮的村民來說,烽火台卻有著不能忘懷的救命之恩。這裡是闖關東者的聚居之地,中原文化不僅沒有因為長途遷徙而中斷,反而沾染了東北人的豪爽、不羁的性格。一些扛慣了鋤頭的村民,拿起紙筆就變成了能書會畫的藝術家。

    在探訪渾河下游的過程中,小北河鎮特有的文化內涵讓記者印象深刻。

    從小背河變成小北河

     6月18日清晨,采訪車離開唐馬寨鎮,向下一站小北河鎮出發。進入小北河鎮境內,路邊的民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些民房多為青磚青瓦,有著“人”字行屋頂、房檐,最為特別的事,大多數人家的房檐頭上,都用磚雕的形式,雕刻出不同種類的裝飾圖案。有的是鳳凰、有的是牡丹、蝴蝶,還有一些是辨識不清的小獸圖形。雖然東北地區經常可以見到青磚瓦房,但在檐頭有磚雕圖案的民房,還不多見。

    為啥這裡的房子這麼特別呢,記者來到小北河鎮文化站,向文化站站長徐國勇尋求答案。徐國勇告訴記者,小北河鎮原名小背河。“背”在東北話中,有僻靜、偏僻之意,小背河的意思,就是說這裡比較偏僻,還有一條河流過,因此得名小背河。

    目前,小北河的居民中,90%以上的村民,都是從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來到東北的外鄉人的後代。“這一點,從房子上就能看得出來。我們這裡的房子不像東北民居,反而更像山東民居。”徐國勇說。由於外來人口的湧入,小背河再也不“背”了,名字逐漸演變成了小北河。

    也許是傳承了中原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的農民中也有不少能書會畫的才子,土生土長的文化站長徐國勇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化站活動室裡,掛著一幅國畫長卷,是他創作的《支前圖》,反映戰爭時期,當地居民奮勇支前的場面。畫面中,幾個小孩連褲子都顧不上提,就幫解放軍推車運糧,畫面樸實、生動。另一幅書法作品《慎獨》,筆鋒蒼勁、有力,也是出自村裡另一名書法愛好者之手。

    烽火台的救命之恩

    離開鎮政府所在地,沿村裡行駛三公裡左右,進入小北河鎮高台子村。全鎮歷史最悠久的文物——烽火台,就在這個村裡。

    在記者的想象中,殘破的烽火台可能只是一座小土包,沒想到的是,這座烽火台的高度居然仍有15米左右。烽火台頂端平坦,面積為20平方米左右。“我今年61歲,我小時候烽火台比現在大得多。我們沒事還到台子頂上摔跤呢。”徐國勇說。

    從烽火台剝落的橫截面上可以看出,修建它的時候,泥土相當夯實。即便是現在,橫截面仍然呈現出均勻的階梯狀。可以看出夯土時,土壤層次分明。

    烽火台根基處,堆放著大量殘土。為啥村民往這堆殘土呢?徐國勇告訴記者,堆殘土就是為了保護烽火台,防止它倒塌。“1960年渾河發大水的時候,高台子村全村的居民都逃到了烽火台上。眼看著洪水把房子都沒過了,但水再高也沒漲過烽火台。大約1個月左右,水才退盡,大家從烽火台上下來,回了家。烽火台救了大家的命,對大伙有恩,因此老百姓自發保護它。”近年來,鄰近村鎮的一些烽火台都已經沒有了,而獨有這座烽火台保存了下來。

    尋找蒲河遇到蛇

    與小北河鎮隔渾河相對的,是沈陽市遼中縣境內。這裡不僅有渾河流經,同時也是蒲河與渾河的交匯口。在這裡,蒲河匯入渾河,共同向南流去。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人們對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蒲河也在不斷進步,成為沈陽境內一條重要的生態長廊。

    探訪蒲河與渾河的匯聚之處,采訪車停在渾河大堤上,堤壩之下就是一片玉米地。由於播種時間不同,有的玉米已經齊腰高,而有的則剛剛沒過小腿。

    為了保護玉米地,記者盡量少踩踏玉米地,而是在玉米地周邊的草叢中穿行。茂密的野草上,還掛著露水,混合著草葉上的泥土,一同蹭到了記者腿上。草叢下就是水面,記者不僅要注意腳下,防止踩空,同時也要忍受蚊蟲叮咬。

    就在記者離兩河匯流處還有100米左右時,一條小蛇突然從記者腳前竄了過去。幸虧記者眼尖,強忍住沒有尖叫出聲,否則差點就踩了上去。也許是記者的突然冒犯讓它也有點不知所措,小蛇就鑽進草裡了。

    蒲河水跟渾河水水面寬度差不多,記者目測一下,至少有50米寬。河水兩側大多是玉米等農作物,環境很好,因此河面也顯得清澈、平靜。“看來這條蛇也是吸取了兩河的精華呢!”回來的路上,我們倆一邊開玩笑,一邊互相安慰對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