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拓“文道”修繕十余古跡
日期:2016/12/14 11:59:54   編輯:古代建築楊椒山祠現狀
西城拓“文道”修繕十余古跡古都中軸線西側,由北至南散落著什剎海、地安門、大柵欄、天橋等18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今後它們將連綴成一條“文道”,迤逦而行,作為北京舊城傳統風貌的精華區,統一進行保護。這是昨天(1月13日)記者從正在召開的西城區“兩會”上了解到的。“文道”內,初步統計有十余處文物古跡會在“十三五”期間逐一修繕、開放。
修繕“公車上書”古跡
此次劃定的“文道”,將西城區現有的18片歷史文化街區全部覆蓋。西城區副區長李巖表示,它是串聯中軸線沿線有關各區域之間內在文化關系的骨架,是西城功能區、文保區建設的精華與靈魂。
“文道”內還散落著諸多年久失修的珍貴文物古跡,今年起將逐一修繕,並向社會開放。宣武門外,“公車上書”發起地——楊椒山祠即將實現完全騰退;南橫西街上,同樣因“公車上書”而聞名的粵東新館也將在今年完成騰退開始修繕,而後將加入面向大眾的社科類教育內容進行展示;大柵欄西街,護國觀音寺年內騰退,將打造成為大柵欄歷史文化展覽館;老天橋的新市區泰安裡,這處已淡出人們視野的文物,將在今年啟動修繕工程。
此外,西城區的沈家本故居、太原會館、東莞會館、龔自珍故居以及康有為故居、朱彝尊故居,這六處文保單位也將在“十三五”期間修繕完工,陸續對市民開放。
位於南海會館內的康有為故居,眼下文物本體已經騰退完畢,外圍仍有4戶居民,今年有望完成騰退啟動修繕。朱彝尊故居還有一戶居民沒有遷出,但主體已經修繕完畢,今年將督促加快騰退進度。
儒福裡觀音寺過街樓、每周評論舊址等一批遷建未落地的項目將會在今年落實。西城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備受關注的先農壇破損壇牆年內將啟動修繕,還將依法認定武定胡同23號等一批文物價值突出且社會關注度高的不可移動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