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展出百余件國寶級佛塔文物
日期:2016/12/14 12:02:18   編輯:古代建築“雷峰塔文物陳列”是雷峰塔發掘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文物展。
北宋鎏金銀塔北宋鎏金銀塔
北宋定窯白釉龍首淨瓶
公元977年,吳越國王錢俶奉安“佛螺髻發”的雷峰塔在浙江杭州建成,幾乎同時河北定州靜志寺僧俗沿用唐代地宮下葬捨利。11月27日,“心放俗外—定州靜志、淨眾佛塔地宮文物展”與“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分別在浙江省博物館的武林館區和孤山館區開展。兩項展覽共展出了來自定州靜志、淨眾兩塔和杭州雷峰塔的近400件文物,其中僅國家一級文物就多達118件(組)。
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的情節,也讓雷峰塔廣為人知。建於公元977年的雷峰塔,曾是西湖邊的標志性景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以此得名,但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大量塔內文物被埋於塔身之下,2000年開始重建後,2001年浙江省文保部門開始對此進行考古發掘。在對雷峰塔地宮進行考古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捨利的純銀阿育王塔,而在雷峰塔天宮也發現過一座純銀阿育王塔。兩座銀質阿育王塔的形制、裝飾題材、質地均相同,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地宮出土的這件內有金制容器,即“金棺”,存放當年錢俶供奉的“佛螺髻發”捨利,而天宮出土的這件,裡面懸掛著4厘米高的葫蘆狀金瓶,內含捨利。
“相比地宮阿育王塔,天宮阿育王塔出土時擠壓變形得厲害,修復難度極大。此塔含4%左右的鉛,在目前出土的銀器中很少見,一般銀器的含鉛量在1%左右。因此,整個銀器的硬度很高,需高溫才能恢復形狀。修復時局部最高溫度控制在1000℃左右,還需多次表面處理,最終使該塔重現千年舊貌。”當年雷峰塔考古發掘領隊、浙江省博歷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11月29日告訴早報記者。
據了解,此次“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將作為浙江博物館常規展常年展出,這也是2000年雷峰塔發掘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文物展。共展出了77件(組)文物涵蓋了絕大部分雷峰塔出土文物,其中8件國家一級文物是第一次集體展出,分別為鎏金銀阿育王塔、鎏金銅釋迦牟尼說法像、千秋萬歲銘鎏金銀盒、千秋萬歲銘鎏金銀墊、玉善財童子、鹦鹉紋鎏金銀腰帶、瑞獸銘帶線刻銅鏡和刻本《寶箧印經》。
“定州佛塔和雷峰塔在千年前就有交集,這次可以說是千年後的重逢。當時吳越國王錢俶到開封去朝觐宋太祖趙匡胤,派人將鐵阿育王塔捨入佛塔地宮。在此期間,錢俶為奉安‘佛螺髻發’而造的雷峰塔也結頂建成。”黎毓馨介紹。
定州,又稱中山古都,擁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靜志寺塔地宮建築本身及牆上的壁畫均為唐代遺跡,出土了北魏、隋、唐、北宋4個朝代遞藏的捨利容器及石志等。此次定州帶來的文物陣容更為龐大,“心放俗外—定州靜志、淨眾佛塔地宮文物展”共展出靜志寺、淨眾院佛塔的文物300件(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9件(組)。其中包括: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捨利容器—“大代興安二年”石函,最早的隋代鎏金銀塔、鎏金銀碗,十六國晚期至北魏早期的鎏金銅彌勒坐像、北齊天保六年金銅佛像、隋代彩繪描金白石菩薩立像,目前北方地區最早的金漆木雕阿育王塔。此外,還有隋大業二年鎏金錾花捨利銅函、唐大中十一年鎏金銀塔、一批精美的唐五代金銅造像,北宋鎏金銀塔、石塔,眾多唐宋金銀器、北宋早期“官”字款定窯白瓷等。
同時,來自國內與日本、韓國的研究古代佛塔地宮的專家、學者一起觀摩了杭州雷峰塔、定州兩塔出土的文物精品,並就相關學術研究展開了交流探討。
如果您喜歡本片文章可以關注主編微信公眾平台:guwanjiaoliu2010(長按即可復制)與百萬藏家共同交流,以藏會友,並且每天都會有最新的藝術品資訊更新。與您共享最潮藝術品資訊。
如果想了解、交易、鑒定自己手中藏品,也可加主編私人微信號:15618314626(長按復制)與主編實時互動,在線答疑,獲取最新藝術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