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王達三:怕和順古鎮太商業

王達三:怕和順古鎮太商業

日期:2016/12/16 18:11:46      編輯:古代建築

  一晃6年,雲南邊陲小鎮和順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它建成國內第一個民間投資的抗戰博物館,吸引《我的團長我的團》取景拍攝,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古鎮名聲大噪的背後,湖南人王達三功不可沒

  第一眼見到王達三,不會把他看成商人。談吐溫和的他,喜好楹聯辭賦,更像一個文人。這也是他最喜歡的身份。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雲南柏聯和順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2003年,雲南柏聯集團買下騰沖縣和順古鎮40年的旅游經營權後,默默無聞的和順古鎮很快名聲大噪。6年前,去和順的游客只有7.8萬人次,旅游收入50萬元;去年,游客數增加到20萬人次,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00萬元。僅今年上半年,和順就接待游客15萬人次,門票收入1200萬元。今年5月,騰沖機場的開通,更為和順從深山走向世界鋪平了道路。

  “我的責任是發現美,並把這種美展現出來”

  “和順真的很美,第一次來到這裡,就被它迷倒了。”當過兵、從過政、經過商的王達三,就此留了下來。清溪、老屋、石板路,大月台、元龍閣、和順文昌宮等歷史文化遺跡,讓他感歎著古鎮文化魅力的同時,更意識到自己的事業空間。

  王達三進入和順後,開始免費維修老宅,勸阻村民蓋洋樓。村民們不樂意了。“這麼大一個古鎮交給一個民營企業開發,會不會把它破壞掉?村民會有什麼樣的好處?”和順是有名的僑鄉,村民的疑慮備受關注,一時間質疑聲起,令王達三步履艱難。

  2005年,中央電視台舉行魅力名鎮評選活動。王達三馬上為和順報了名。他的想法很簡單:為開發和順找一個契機。和順成為當年的一匹黑馬,一舉奪魁。村民和華僑們也漸漸理解和信任了王達三。

  王達三說:“和順猶如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姑娘。我的責任就是發現美,並把這種美展現出來。”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

  “沒有文化的旅游是蒼白的,不可能持續發展。”王達三的想法是,以文化為靈魂,以生態和順、文化和順為特色,發展健康旅游。

  2005年,在王達三的奔走下,全國首個由民間投資最大抗戰博物館——滇緬抗戰博物館正式在和順鎮的原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舊址開館,館藏文物5000多件。“開館以後,遠征軍的老兵,飛虎隊的老兵,以及英法等國的公務員代表團都來看,非常震撼,證明我們當時的決策是沒錯的。”

  和順有一座全國建館歷史最長、藏書最豐富的鄉村級圖書館,從1928年建館至今已有80多歲。2006年,和順圖書館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可貴的是,這個圖書館還在運行,愛讀書的和順人每天都會去看書讀報。

  此外,和順還有宗祠文化、翡翠文化、馬幫文化,是古代南亞絲綢之路,是哲學家艾思奇的家鄉……這些原本被塵封的文化底蘊,被王達三一一喚醒了。

  開發和順,王達三有16字箴言:保護風貌,浮現文化,適度配套,和諧發展。和順以明清建築為主,因此維護老宅和新建住宅都要統一風貌。馬幫文化和滇商文化,古法造紙、打鐵、織布、木雕、釀土鍋酒等民俗文化,洞經、神馬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成為挖掘、保護與再現的內容。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 王達三對這一點深信不疑。

  “過度開發會破壞古鎮風貌”

  和順的發展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過去,村民們的第一收入是種田。王達三他們進去之後,當地居民參與從事旅游業的人員超過2000人,旅游就業已成為當地居民增收致富的一個主渠道。

  王達三也有苦惱。不是因為賺不到錢。來和順的游客越來越多,配套的商業設施開始不夠用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買小車、開商鋪的也越來越多。如何抑制過度商業開發的沖動,是眼下王達三頭疼的問題。

  “很希望和順發展能夠慢一點。畢竟,過度的商業開發,會破壞古鎮的古樸風貌。一時的繁榮,難有長久的發展。”王達三還有一種想法,“和順應該是一個‘活’著的古鎮,生活在這裡的6000多原住村民,既是古鎮的主體,又是游客觀光欣賞的對象。如果原居民搬走了,古鎮就只是一個軀殼,沒有生命力。”

  古鎮的保護與開發,這一對偏執的難題,在王達三眼裡,是能夠做到和諧相處的。而要做到“適度配套,保護風貌”,企業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心十分重要。

  “不希望看到和順越來越商業化,越來越喪失文化品位,那樣,和順將不再又‘和’又‘順’。”王達三在談到這個話題時,語速突然加快,“我的期望是,再過20年,甚至再過50年,和順還能保持現在這份從容淡定,這種寧靜祥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