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日期:2016/12/14 11:55:59      編輯:古代建築

    江北慈城慈湖中學後面,有一個小村,叫時家邊。村子的東、南方向各坐落著一座海拔不到百米的小山峰,南邊的叫阚峰,東邊的叫夢墨峰。

    在兩峰之間,有一座占地面積逾1500平方米的老房子。這是一座呈日字形分布的五間兩弄四合院,坐東朝西。雖然歲月已經將它侵蝕得遍體鱗傷,仿佛亟待救治的老態龍鐘的病人,但建築布局恢弘的氣勢、八字影壁上的精美磚雕依然可以讓人想見它當年的輝煌。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時銘故居方位示意圖,上東下西。毛雪嬌制圖)

    “沒想到我的祖居能保存得這麼完好!”國慶長假最後一天,回寧波探親的80歲中國修辭協會副會長時煜華教授和她的夫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孔德明站在這座老房子的天井中間,不禁有些激動。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時銘故居內明代風格的柱礎)

    這座老房子的整體風格以及柱礎形狀,都表明這是一幢明代風格的建築。“雖然局部在清代進行過翻修,但整體來說它顯然是明代建築!”陪同時煜華教授夫婦一起來參觀祖居的慈城地方文化研究專家、《古鎮慈城》主編錢文華告訴甬派記者。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錢文華在介紹夢墨軒,後面的閣樓就是夢墨軒)

    時煜華教授此次就是從錢文華處才知道,自己的祖居竟然從明代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我40年前就經常進出這處老房子。但直到2年前才考證出,它就是時銘的故居。”錢文華告訴記者,這座老房子就是明代洪武初年辟薦、官至四川按察佥事時銘的故居——夢墨堂和夢墨軒。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時煜華教授(左三)一行在查閱相關史料記載)

    時銘曾做過鄞縣訓導,以《夢墨稿》出名。錢文華告訴甬派記者,兩座天井之間的這間明堂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夢墨堂;從大門右側廂房頂上拱出來的閣樓,就是很有名的夢墨軒。

    錢文華介紹,夢墨軒就是時銘當年的書房。之所以取名夢墨,還有一段有趣的掌故——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時銘故居內的弄堂)

    1372年農歷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時銘就睡在這間書房裡,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蒼髯缟衣”的斯文男子,給了他一塊形狀像圭(甬派君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的玉器)的墨。第二天,時銘還是睡在書房,結果又夢到這個斯文男子,這次這位男子拿著一大杯墨汁要時銘喝下(以墨湆一巨樽飲銘),時銘不肯喝,於是這名男子立馬就將墨汁倒在了時銘的衣服上(是人遽以墨湆建銘衣上)。連著兩個晚上都夢到神人授墨,時銘覺得這是個好兆頭,於是他就找人刻了匾,正式將這間書房命名為“夢墨軒”。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通往夢墨軒的樓梯,左側牆壁就是泥牆)

    這還不夠,他還請了當時很有名的慈城籍文學家烏斯道寫文記述此事。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慈溪縣志》裡對夢墨軒的記載)

    烏斯道是時銘父親的學生,也是時銘的老師,1372年應徵為官,先後在廣東、江西為官,史料記載其每到一地皆“有惠政”。有這層關系在,烏斯道當然沒法推脫,於是寫就《夢墨軒記》。歲月轶散了他的很多作品,但這篇《夢墨軒記》因為被收進了“四庫全書”《烏斯道集》及《慈溪縣志》而流傳了下來。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八字門牆上精美的磚雕,時氏故居現為江北區文保點)

    “從《夢墨軒記》的記載來看,這座房子起碼建於1372年之前。夢墨軒也完全有可能在明朝建立前就已經存在。”錢文華告訴甬派記者,甚至也不排除此建築的始建年代在元代,“明代1368年建立,時銘做夢是在1372年,前後只差5年。”

    自從時銘以“夢墨”命名書房,時家後人遂將夢墨堂作為這一支脈的堂號。“我伯父當年在廬山日照峰1號買的別墅,就命名為夢墨堂。”時煜華教授告訴甬派記者,時家是典型的耕讀傳世的家族,代有人才出現,如今後人分布在北京、上海、香港、台灣、美國、武漢等地。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時定)

    68歲的時定,是唯一還住在這座老房子裡的時銘後裔。在老房子裡住了一輩子,但他顯然對這座老房子的來歷、對自己的祖宗時銘知之甚少。唯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這座房子的精美和牢靠。

    沿著樓梯爬到二樓的夢墨軒,時定指著嵌在木牆結構中間的泥牆告訴記者,“可真結實!”泥牆一側已經裸露,時定介紹,泥牆中間是一層已經變成褐色的蘆葦莖,起著固定結構的作用,兩邊是糊上摻和著稻米殼和草的泥土。記者看到,除了顏色有些暗淡,但泥牆基本完好。 

寧波發現保存古老、完整的古民居

    (泥牆裸露的截面)

    讓時定覺得房子牢靠的,還有夢墨堂裡的地面。“後來修補的水泥地,已經碎了不少,但你看這裡還是完好的。”時定指著夢墨堂一塊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告訴甬派記者,這就是夢墨堂最早的地面。據錢文華介紹,這是古時“水泥”的魅力,用糯米、桐油、灰漿等按比例調和而成的。

    (夢墨軒梁上精美的繪畫)

    對錢文華而言,這處古建築的價值顯然與它今日破敗的容顏毫不相稱,“慈城的古建築不少,一般只能大概推測出是哪個年代的,像夢墨軒這樣有明確年代記載的僅此一處。”錢文華告訴甬派記者,這是慈城有史料可考的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民居,甚至在浙江,也可能是孤例。記者梅子滿通訊員黃利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