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的韻味

古鎮的韻味

日期:2016/12/15 23:02:42      編輯:古代建築
端午小長假,我北上南下,游了京郊的兩個古鎮。

第一個,往北,延慶縣的永寧鎮。

從延慶縣城往東約20公裡,就到了永寧鎮。南北兩山夾峙,永寧鎮這塊平原路當要沖,是東來和南下的咽喉。上個世紀中期,延慶縣和永寧鎮還保留著各自的城池。永寧城建於明宣德五年(1430),延慶城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永寧城早了二十年;永寧城牆高三丈五尺,延慶城牆高二丈二尺永寧城高了一丈三尺;永寧城“周六裡”多,延慶城“周四裡”余永寧城大了三百多畝地。當地人愛說“先有永寧鎮,後有延慶城”,這還真不是吹的!登上2002年修復的城中心建築三層20米高的“玉皇閣”四面觀望,四條大街成正“十”字形,原來是可以通達四座城門的:東“善政”街、“迎晖”門,西“廣武”街、“鎮寧”門,南“阜民”街、“宣恩”門,北“拱辰”街、“威遠”門。如今,北大街上重修的仿古建築雕梁畫棟,開設著各色店鋪,其他三條大街上主要還是老房子,呈現難得的舊貌。

“從南京到北京,要吃豆腐到永寧。”中午,我們選擇了北大街上的一個店家吃了聞名遐迩的豆腐宴。豆花魚,酸辣得宜;白雪五花肉,軟爛醇厚;太極一品鍋,將鮮、凍、炸三種豆腐烹得異香撲鼻……席間店老板過來介紹說,永寧豆腐原料精,加工細,是戚繼光北上抗倭時部從留下的好手藝;特別是這裡的水質佳永寧本地的好把式,他離開這塊地界兒,到哪兒也做不出這等的豆腐!

第二個,往南,房山區的琉璃河鎮。


琉璃河發源於房山西百花山麓,古稱大石河、劉李河,清光緒十五年(1889)《良鄉縣志》上說,因為河中“丹碧空行,光影洞澈”,所以改“劉李”為“琉璃”,以形容其麗色可人。到古鎮來,主要是為看琉璃河古橋。這座橋長約166米,寬約10米,高約8米,橋孔11個,全部由巨型的石塊砌築,建成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來時途經盧溝橋曾小停,這琉璃河橋與盧溝橋相仿佛,難怪《良鄉縣志》上有稱這二橋“雙虹對跨,誠京南要隘也”之語。盧溝橋那“數不清”的石獅最為引人注目,而琉璃河橋上的那條石與條石銜接處嵌連的“銀錠扣”,極大地加強了橋面的堅固,凸顯了古代匠人的巧思,堪稱一大景觀。尤其是兩座橋面上因鐵蹄踩壓、車輪碾軋、人腳踐踏而留下的深深的印轍,簡直是驚心動魄,讓人不由得想蹲下去撫摸它們……盧溝橋建成於金明昌三年(1192),較琉璃河橋年長355年,但既已到了盧溝橋的人,再用上一個小時的車程來看看這座琉璃河橋,絕對是不虛此行。

其實,京郊每座古鎮都是大可一游的,但能找到合適的導游不易。筆者此番古鎮游:即是緣於看了《北京古鎮圖志》叢書。由北京地方志辦公室主編、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的《北京古鎮圖志》叢書,除了《永寧》、《琉璃河》,還有《海澱》、《沙河》、《南口》、《古北口》、《不老屯》、《張家灣》、《齋堂》、《良鄉》八本。用北京地方志辦公室段柄仁的話說,北京的城市核心區如同光潔的月亮,長城、十三陵、三山五園、古運河等像月亮周邊亮麗的星雲,而眾多古鎮、古村落恰似熠熠繁星,與“月亮”、“星雲”相映生輝。F105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