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探訪消亡中的重慶古村落——金剛碑

探訪消亡中的重慶古村落——金剛碑

日期:2016/12/15 16:32:47      編輯:古代建築
圖為起伏不平的青石板路。陳遠鴻 攝

  中新網重慶5月27日電 (陳遠鴻 蔣青琳)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傳統民間文化的載體古村落正一步步被逼進狹小的“胡同”,部分甚至退出歷史舞台,村落的變遷成為無法忽視的社會事實。

  27日,中新網記者慕名往重慶北碚缙雲山下嘉陵江畔尋訪而來,循一排青石小徑走進這個嘉陵江邊的水碼頭:古村落金剛碑。

入目可見,條石鋪就的道路被駝煤炭的牛和馬踩得凹凸不平,依稀可見舊時繁華、喧囂;散布在村落各處的古老黃葛樹,無聲細述歲月滄桑。

  據資料載,金剛碑古村落形成最早可上溯至清朝康熙年間,晚清日漸熱鬧,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川東古鎮”。本世紀初,曾有很多前清的遺老遺少落荒於此,並在那些古樹濃蔭的老宅內奄息終老。抗戰陪都歲月,金剛碑在重慶文化人圈裡小有名氣,大批騷人墨客曾住於此,也是散文大師梁實秋先生沉思的地方。然而這個因可隱庇歷史、苟且偷安的僻靜村落,因世風日躁,數十年來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仿佛被世人所遺忘。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早在2008年,當地官員鑒於古鎮旅游開發大潮正風生水起,有意讓開發商來重新打造這沒落的古村落。經過三年動員搬遷,如今,古村落的原住民已難覓其蹤,僅余幾名老人駐留於此看護老屋,平日裡靠著賣茶吸引過往游人閒坐片刻,聽老人絮叨關於金剛碑的那些事兒。

  “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如今,作為古渝州最邊緣的古碼頭村落,金剛碑歷經300年歷程,承載厚重的歷史記憶,正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亡。

圖為村落巷道旁古樹參天,枝桠上枝繁葉茂,綠意湧動。陳遠鴻 攝
圖為村落中的青瓦房隨蜿蜒曲折的山勢延伸。陳遠鴻 攝
圖為古村落中廢棄已久的殘破老屋。陳遠鴻 攝
圖為村落裡最後一戶人家,靠賣茶水維持生計。陳遠鴻 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