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北村遺址

北村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7      編輯:古代建築

  北村遺址  位於耀縣北村東邊的原地上,東西長約500、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分布有仰韶、龍山、商、東周等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以商代遺存最為豐富。1980年發現,198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和陝西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300余平方米,清理了商代灰坑、窯址、墓葬等遺跡。商代文化層堆積,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相當於二裡崗下層;第二期相當於二裡崗上層或稍晚;第三期相當於殷墟二期或偏早,即盤庚至祖甲時期。 

  第一期遺跡較少,主要是灰坑和窯址,未見墓葬。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未見卜骨。陶器 陶質以泥質灰陶為大宗,夾砂灰陶和夾沙褐陶稍次,黑、紅陶極少。紋飾以細繩紋為主,還有旋紋、 附加堆紋、方格紋、雲雷紋、素面等。陶胎較薄,常見器類有鬲、盆、花邊罐、小口甕等,豆、簋較 少。石器有石鏟、石刀;骨器有匕等。

  第二期遺存豐富,有灰坑、墓葬等。灰坑多為圓形,或呈不規則形。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南北向,填土為灰土,墓底中部有長方形腰坑,其中埋狗一只。墓主仰身直肢,頭向朝北,隨葬陶鬲 兩件,置於頭端。

  陶器陶質仍以泥質灰陶為主,紋飾細繩紋減少,繩紋變粗,新出現了戳印圓圈紋,模印獸面紋, 仿銅器紋和刻劃符號。陶胎變厚,器形較一期增加紅陶缸、釉陶尊、三足鼎、大口尊等。石器中增加 了石鐮、石刀、石斧等,骨器中有骨鏟、骨錐、骨镞、骨釘等,此外還有牙器和銅镞。

  第三期的灰坑、墓葬形制與第二期相同,陶質也與二期相同,紋飾仍以繩紋為主,比較有特征的是似麥粒狀的亂繩紋。器類變化不大。

  北村發現的商文化遺跡和遺物,與典型的商文化相比,總體面貌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仍有不少自 身的特征,因而將其命名為“北村類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