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伊通發現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遺址 綿延百公裡

伊通發現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遺址 綿延百公裡

日期:2016/12/15 15:10:53      編輯:古代建築

 “御圍場古道”遺址

    伊通境內,有一條神秘的路線,自西向東綿延百公裡。它將清代“皇家御圍場”邊界的66座烽台,和5處青銅時期古人類遺址串連起來。

    伊通滿族自治縣文化新聞出版和體育局,近日准備將這一發現向國家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幽幽古道

    一人多高的烽台凸現眼前


    昨日13時,記者在伊通文體局副局長郭玉友的帶領下,來到他們第一次發現烽台的地方——三道鄉西裡村二社。這是一個只有30多戶居民的小村,距伊通鎮32公裡。村子的正南方,是當地人俗稱的“南山”,發現的第一座烽台,就在這座山的山頂。

    南山離西裡村二社有500米左右。車子先是穿過一片被銀色覆蓋的耕地,便進入連綿起伏的山巒。抬頭望去,山上一片素裹銀裝,大家行於山間小路之中,每走出一步,腳下都會傳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幾分鐘後,再一回頭,除了一片讓人安靜的白色,還有那一條長長的足印。

    “再有10分鐘,就到了。”走在前方的郭玉友回頭喊著,他腳下的雪,已沒過腳踝。

    “你們往前看,那個土堆就是了。”前方的郭玉友停下了,用手向前指著,前方不遠處,一座一人多高的烽台出現在大家面前。

    高3米左右,直徑也在3米左右,向南的一側露出枯黃略帶綠色的枯草,向北一側被雪覆蓋著,上方還長了幾株不知名的木本植物。“這就是烽台了,雖然這不是保存最完好的,但也算不錯了。咱們腳下的這塊平地,向東西方向延伸就是‘皇家御圍場古道’。同時這裡還是伊通、東豐縣的分界點,前方還有界碑。”郭玉友說。

    有的烽台被種上了莊稼

    烽台四周,植被有被破壞的痕跡,對此郭玉友表示擔心。據他們了解,很多烽台就是這樣被附近百姓夷平,在上面種上了莊稼。

    沿著烽台放眼望去,蔓延的古道早已被白色的積雪覆蓋了,但蔓延之勢清晰可辨。由於山上地形復雜,積雪過後,原本去下個烽台的計劃最後擱淺。

    幾位年長的村民對“南山”的烽台以及“山路”存在都很清楚,但卻沒人能說出它們的來歷,更不知道它們的用處。

    “我早年放牛時走過那條路,一直往東走,可以一直走到那丹伯鎮(東豐縣內),聽說往下還能走呢,不過那我就沒走過了。”村民董軍說。

    郭玉友說,等積雪融化以後,他們還會再來踏查。大家坐上車,村裡的很多村民都從家裡走了出來,他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這些奇怪的“訪客”。

    皇家圍場

    烽台66座上溯500年


    1980年,作為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伊通縣“皇家御圍場”以及12座烽台被寫入《伊通文物志》中。所記載內容中,沒有將烽台具體位置寫明,也沒有“皇家御圍場古道”這一說法,烽台僅僅被解釋為:“古代皇帝圍獵時,傳遞信號的烽火台。”

    2009年4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伊通縣文體局副局長郭玉友等7人,歷時180多天,對當年伊通“二普”時的104處歷史遺址進行了逐一復查,同時新發現173處各類遺址,其中就包括“皇家御圍場古道”遺址。

    “雖然在記載中,沒有詳細寫出每座烽台的准確位置,但我們還是經過踏訪找到了第一座。接著我們又沿著發現第一座烽台的山脈,分組向東和向西繼續踏查,結果發現了第二座、第三座……直到第66座烽台,數量遠遠超過之前所記載的12座,那一刻我們真的相當興奮。但更讓我們興奮的,還是我們整理這些烽台位置的時候,發現所有烽台都位於一條綿延近100公裡的‘山路’上,而且其位置與史料中所載的阿木巴克皇家圍場位置十分相近。這立即讓我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們腳下的這條‘山路’,很可能是一條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郭玉友昨日介紹。

    在隨後的踏訪中,工作組發現,這條“清代皇家御圍古道”西起小孤山鎮的山河村瓦房溝屯南王八炕山(吉遼兩省交界處),東至西葦鎮腰葦村東山,橫跨5個鄉鎮16個村,把東豐縣和伊通滿族自治縣分開,古道即兩縣邊界線,全長近100公裡。從1616年清代建盛京圍場算起,古道已有394年的歷史,或者更提前一些。古道兩旁有烽台66座,其中有40多座目前保存相當完整。

    康熙東巡行圍彎弓射虎

    此次發現的66座烽台,大多保持得比較完整,大的直徑在20余米,兩三米高。有的上面平坦,大多呈現饅頭形狀。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不少土質矮牆,暫認為是沿古道修築的圍場邊牆(封壕),其中一部分烽台就直接修築在這種邊牆上。

    在個別一些藏於山林茂密處的古道上,一些邊牆仍保存非常完好,蔓延之勢仍清晰可辨,與旁邊的高聳烽台、曲徑通幽相得益彰,依稀可見數百年前皇家圍場的模樣。

    郭玉友介紹,根據各種史料記載,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族各部後,便開始設立盛京圍場,為“八旗子弟講藝行射”行“秋狩之禮”的地方。康、乾時期,皇帝狩獵更達到鼎盛,盛京圍場一直沿用,其中阿木巴克圍場是著名的盛京圍場之一,其一部分就位於伊通滿族自治縣城南15公裡的西葦鎮境內。

    阿木巴克,漢語為“葦子溝”,即現在的伊通滿族自治縣西葦鎮。該圍場地處長白山余脈,東部連接那丹伯圍場(現東豐縣那丹伯鎮);南和東南與阿蘭巴克欽圍場(拉拉河子)相連;西和西北與伏加哈色欽圍場(四平市郊東南部)接壤;北和東北在伊通滿族自治縣西葦鎮的腰葦村和民主村,方圓近百裡。

    根據《鞑靼旅行記》和《扈從東巡錄》記載,1682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烨第二次東巡,巡視盛京、吉林烏拉一帶。3月21日,吉林將軍巴海率八旗精銳200騎,至中途阿爾灘諾門地方(即伊通縣大孤山)迎駕,一路行圍狩獵,於3月25日到達吉林烏拉地方(今吉林市)。

    旅途中,玄烨率隨從走山路(即圍獵古道),邊狩獵邊趕路,經過開原東部的盛京圍場(即伊通境內的阿木巴克圍場)時,玄烨與皇族、大臣圍獵騎射。圍獵時,一只斑斓猛虎竄出,玄烨彎弓搭箭,將虎射殺。

    曾是當時“3大國家工程”之一

    作為滿族發祥地之一,伊通自古就有大驿路橫貫東西,使300年前的這裡經濟繁榮,商賈雲集。此外,柳條邊綿亘北方,如綠色長城。

    1681年,清政府開設了一條由京師(北京)到盛京(沈陽)至吉林烏拉全程1122.5公裡的一條驿道,其間設27個驿站,伊通有5處。阿勒坦額墨勒(大孤山)驿站就是當時的清政府設在伊通境內設的5處驿站之一。

    阿勒坦額墨勒驿站占地面積兩畝,距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即阿木巴克圍場僅有6公裡的路程,是驿道進入伊通後,距離阿木巴克圍場距離最近的驿站。

    根據康熙年間規定,百姓若私進圍場打柴,罰銀5兩,越境行獵者則處以重罰。而圍場古道則是進出皇家御圍場的必經之路,皇家到阿木巴克圍場進行狩獵活動,必須經過古道進出圍場。此外,兵丁往返於烽台之間,在圍場巡邏、打獵、運送打牲物品,亦必經此路。

    當時的圍場古道把“一山分兩邊”,即阿木巴克圍場北部之邊界,南側即圍場。圍場四周的烽台為捕牲丁看守圍場、點燃烽火、通訊聯絡之用。“圍房”即捕牲丁之營房。當地百姓稱之為“老營房”,為看守圍場的兵丁食宿處。每個營房駐守捕牲丁10至15人。阿木巴克圍場有“老營房”四處。共可住兵丁60余人。在西葦林場南嶺上,至今還有青磚、瓦片、土堤等“老營房”遺存。

    在阿木巴克圍場行圍有3種形式:一是御圍。皇帝巡幸狩獵時,官府按八旗排陣而行,兵丁之間相距10步,敲鑼吶喊,放鷹犬轟趕,迫使飛禽走獸朝一個方向集中,供皇帝行獵;二是歷年應捕圍。每年分秋狩和冬狩兩輪。秋狩指入秋時打小圍,以獵取飛禽為主;三是大打鮮圍。冬狩指仲冬時打大圍,以獵取野獸為主,以取其身上的珍貴部位,如熊膽、貂皮、麝香、鹿茸等。菜圍以獵獲野味為主。阿木巴克圍場的鹿胎、鹿茸、紫貂皮,列為進貢的上品,每季貢品都用桦樹皮捆扎好,交“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驗收,經內務府向皇帝貢獻。

    光緒初年,清廷對圍場的管理漸漸松弛。甲午戰爭後,始開禁,才允許百姓進入圍場裡開荒種地,打圍行獵等。

    至今,阿木巴克圍場境內大部分村屯還沿用著從前的地名。如:老虎嶺、野豬溝、鹿圈、黑瞎背等屯;長泡子、蛤蟆塘、葦子溝、鹼場等村。關於阿木巴克圍場昔日許多傳說,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如果把歷史串起來看,柳條邊、大驿路(驿道)和御圍場是清廷有計劃在東北修建的3大國家工程。”郭玉友說。

    “價值連城”

    將促進文化研究和旅游開發


    2009年11月初,伊通滿族自治縣“三普辦”,將在境內發現“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的情況上報到吉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隨後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簡報:“古道的發現對於研究清代三條古代路線(大驿路、柳條邊、御圍場)過境伊通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對於研究清代的皇家文化和伊通的滿族文化歷史以及現代旅游開發有著重要價值。”

    郭玉友表示,接下來他們打算向國家申報,將“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他們還會將此次普查結果整理、錄入,編輯、出版伊通滿族自治縣“三普”文物志。同時計劃建立一座“三普”文物展廳,上述工作將在2011年底前全部做完。其中“三普”文物展預計在2010年就能建設完成,並與參觀者見面。

    對“清代皇家御圍場古道”,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唐音表示:“關於伊通存在皇帝‘狩獵圍場’、烽台,以及古道的記載,史料中早有。此次伊通縣文體局的發現,與史料完全吻合,這對研究清代皇家民俗,御獵文化都有意義。”

    省文化廳文保處副處長、省“三普”辦副主任安文榮也表示:“‘皇家御圍場古道’確實對研究清代政府對東北的管理,以及皇家的歷史、典章制度方面有很大的價值。但如今對‘皇家御圍場古道’的論證和認定工作還沒有進行,對於伊通文體局的這一工作發現,省‘三普’辦非常重視,一旦伊通文體局提交有關論證、認定申請,省‘三普’辦將會立即邀請清史專家,對這一遺跡進行論證和認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