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探訪江沿村古寺遺址

探訪江沿村古寺遺址

日期:2016/12/14 12:01:43      編輯:古代建築
    清江鎮江沿村走馬樓古道水庫邊上的古代寺院遺址范圍有一萬多平方米,昔日繁華的古寺,如今湮沒在瘋長的草叢中,只有片片古陶瓷訴說著久遠的年代與古寺的歷史。4月中旬至6月底,清江鎮江沿村農村指導員沈雷茗、江沿村村委會主任余協昌、施德立老人、僧人常慧、江沿村丁師傅及江沿村村民若干,共同探訪了這個古寺院遺址。

    古寺遺存多

    沿著走馬樓水庫的西岸,往西,四周群山環繞,在馬山和長蛇山兩座山峰的合谷之間,一片廣闊的地上,與一般的山地區別不大,山地上種植著柑桔、李、楊梅等作物,而與一般山地略不同的是,地上有隱約石頭堆砌的牆基,我們已不知不覺地來到古寺遺址的腳下。

    古寺遺址落成按古法分布,層層推進,先看到放生池和蓮花池的遺址,位於寺院前首,二尺多深,長滿了籐蔓,郁郁蔥蔥。沈雷茗等人勘查後,發現正殿這層遺存痕跡最多。

    原址地面上堆滿了大磚、瓷片和印紋、繩紋的陶片。定窯、瓯窯、龍泉窯的瓷片散落其中。原建築的牆基還分布在地層上,非常明確,丈量了一下,原址的周邊范圍長約有260米,寬約40米,周長約有600米,占地面積足有10400余平方米,足見原來的寺院規模之宏大。

    古寺遺址有一萬多平方米,建於唐代的南岳法華寺原址也只有五千多平方米,雁蕩能仁寺經過建國後擴建才有現在一萬六千多平方米的規模。歷史上最興旺時內有三百余僧人。可以確定,江沿村這個古寺規模至少是在樂清寺院中的前列。

    “由於此遺址毀壞比較早,樂清的縣志最早可查的是明代永樂縣志,元代大德的樂清縣志已經失傳,無法確切地找到更早年代這個寺院的歷史文獻。但又驚訝於這裡宏大的規模,只有待政府部門考古保護和發掘了。”沈雷茗自從成了江沿村的農村指導員後,喜歡考古、喜歡古陶瓷的他多次在這個古遺址考察。

    沈雷茗將西山寺遺址中挑出來的陶瓷殘片送給伍顯軍、金柏東、張如元、徐青、吳祖凱、周開陽等專家鑒定,專家們得出結論為:陶瓷殘片大部分集中在宋代和元代期間。

    據了解,江沿村周邊一帶唐朝以來有過慧日寺、靈山院、甄善院、萬安院等。其中有些寺院毀於戰亂,有些寺院被毀棄,現存的也有,但幾乎都是現代重建,沒有什麼遺存。在縣志等文獻的考察中,最明顯的就是坐落在現在江沿位置的“甄善院”。初步猜測,此古寺遺址為甄善院的可能性較大。

    暗道有玄機

    “這說明這個遺址興盛於宋,元代就開始破敗了。”樂清市博物館副館長周開陽在2008年文物普查時,多次考察過這個遺址,“據村民說遺址周邊地下有數百米的暗道。”

    據了解,早年有村民進去過這個暗道,走了很長一段路由於害怕就出來了,村民數人可以證明此事。前年因為山邊新路的開通,將暗道口封堵了,地址變得模糊難辨。

    6月中旬在江沿村委的幫助下,沈雷茗等人終於找到了暗道入口,暗道口已被淤泥遮蓋,村民們除去淤泥後,終於露出一個洞口,洞口用石頭堆砌而成,成拱券形,由於暗道內淤泥堆積比較多,終不得入。

    “這條暗道離寺院外圍約200米左右,據村民介紹說暗道長估計有500-600米,這個需要現場考證。”沈雷茗說,至於暗道通向哪兒,有什麼作用,村裡有多種版本。有村民認為是古寺院的逃生通道,有說是古代排水系統,有村民認為是寺院裡的和尚偷偷下山的一條通道,也有村民認為,走馬樓嶺是古時清江到虹橋的古驿道,建這麼一條暗道有可能是為戰亂時開辟的另一條通道。

    據了解,暗道高約1.5米左右,成年人稍彎腰可以走這條暗道,據村裡老者說以前暗道內是沒有水的,溪流和暗道各在一邊,因為去年暗道上面修路以後,水便匯到暗道裡流出了。

    塵封的石刻

    江沿村寺院遺址對面的山上,傳說有一摩崖石刻,在村民的引路下,沈雷茗等找到了這個地點。巖石上的文字風化嚴重,通過仔細辨認,認出是隸書“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勢至菩薩……”下款還有一“念”字。周開陽在判斷年代時說,“時間基本在南宋時期,有過類似的摩崖石刻。”

    通過查詢,宋紹熙五年(1194年),臨海縣東鄉廣福寺楓嶺(分水嶺)下石壁上,有僧人惠智立、張念五監開的“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勢至菩薩”三佛名石刻。

    我省臨安市東塍鎮康谷洪橋村楓樹嶺的摩崖石刻文為隸書“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號。上款“紹熙五年”,下款“張念五監開”,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紹熙五年(1194年),為南宋末年年號,距今821年。

    於是專家猜測,正好都是隸書,又是刻同樣的文字,如果這個“念”就是張念五,這個摩崖石刻就是南宋同一人監開完成。宋代有許多詩詞提到張念五此人,這說明江沿的寺院有官辦的痕跡,也證明了先前的斷代以及江沿古村的佛教活動的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