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開的伊川徐陽墓地考古發現暨院科研規劃專家座談會上,公布了洛陽市伊川徐陽墓地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徐陽墓地極可能是東周時期從西北遷入伊洛河流域的陸渾戎的一處高等級貴族墓地。
據介紹,2013年徐陽一帶盜墓活動十分猖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經現場勘查後,確認為一處新發現古墓地。經過兩年多的考古勘探基本確認墓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發現長方形豎穴土坑墓200余座,車馬坑8座,已發掘完成3座墓葬和2座車馬坑。正在發掘的一座大墓發現有銅編鐘、銅鼎等隨葬遺物;另一正在清理的車馬坑東西長9.3米,南北寬8.8米,目前已發現車4輛,已清理出的1輛車輪直徑1.46米,兩輪間距1.67米。車馬坑的東北角放置牛羊頭蹄的葬俗與春秋戰國時期西北地區戎人埋葬習俗相似,而與中原地區埋葬習俗差別較大。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河北、陝西、江蘇、甘肅、吉林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在聽取了專題匯報、考察發掘現場後,一致認為,徐陽墓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就目前已發掘成果看,考古材料和文獻的契合度較高,墓地極可能是一處陸渾戎最高等級的公墓。在中原地區發現這樣具有明顯西北戎人葬俗的遺址,值得重視。墓地目前只有殉牲與戎人葬俗相似的特點,反映了這支戎人對周文化的高度認可,是民族融合的一個很好的例證,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對研究東周時期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建議,應擴大發掘,尤其是對墓地中可能保留更多族屬特點的中小型墓葬的發掘,依據出土陶器進一步解決墓葬的族屬問題。同時應注意尋找戎人的居址、聚落,爭取對學界關於戎人居址的問題有所突破。
據文獻記載,至遲在周平王東遷之際,伊洛河流域就有戎人在此活動和居住了。徐陽墓地車馬坑埋葬牛羊頭蹄的現象顯示其具有戎人習俗,那麼它到底屬於哪一個戎族部落呢?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活躍在伊洛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有揚巨、泉皋、陸渾、蠻戎等。它們分布范圍各不相同,揚巨、泉皋主要活動中心在洛河流域,陸渾戎、蠻戎主要活動區域位於伊河、汝河流域。陸渾戎文獻有明確記載,公元前638年“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據考證陸渾戎活動的中心地域與徐陽墓地所在的涓水(今順陽河)地理位置相符。
《洛陽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科研工作規劃》是本次座談會的另一議題。與會專家認為,洛陽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過程中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在都城、陵墓制度等方面。從課題規劃的角度談伊洛、洛陽、中原乃至大中原地區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意義重大。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科研規劃反映了與時俱進的學科發展的脈動和自身的學術自覺。專家建議課題的選擇要突出重點、選准項目,落實到人,目標明確,分步實施。利用課題出成果,出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和科研隊伍建設;同時要加強科技考古工作,與國家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項目結合,加強對外合作,深化河洛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