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220號窟,中國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兩面牆壁上,覆蓋著創作於初唐時期的大型壁畫:南邊,舞姬艷服,歌舞升平;北邊,藥師經變圖,靜谧安寧。
這個洞窟是個特窟,大多數國人沒有見過裡面的壁畫.但從明天開始,這個洞窟將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特展《原真記憶浙大·敦煌》上亮相。
這其實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團隊,歷時4年完成的一件融合了極高科技含量的裝置藝術作品。敦煌洞窟裡裡外外的所有細節,都得到了高保真的還原,可以說是一個克隆的220號洞窟。這對今後的文物保護、修復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昨天提前去探訪了這個克隆洞窟。“浙大220號洞窟”和敦煌老家的石窟在地勢、內設上幾乎一模一樣,它是怎麼做到?
浙大“220號石窟”
是這樣誕生的
讓我們跟著科學家一起,回到4年前。
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的副教授刁常宇告訴記者,數字采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洞窟裡裡外外360度無死角地全部拍攝下來。
這套照相系統由浙江大學計算機系研發,它可以向上自動升高到4.5米、通過鋪軌道的方式向前無限延伸,它還有一頂帽子——自動調節燈光,保證照片整體效果。
相機系統工作的時候,從壁畫的起始到結束,每分鐘拍4張照片,每張照片的拍攝面積是60×40厘米,采樣率達到每英寸300個像素,像220號洞窟的一面牆24平方米,需要拍攝五六千張照片。
拍攝的同時,電子信息已經顯示在下一個環節——拼圖的系統過程中,拼圖最大的難點就是要重現原圖的色彩和造型。
這套系統中的色彩校正系統,抽出了原畫的幾百種典型色彩,在拼接、制圖的同時,校色。浙大的“220號洞窟”中,南北兩面壁畫的色彩,對原圖的色彩復原度高達95%以上。
而系統中“保持人物身材”的軟件,則能夠做到將100米長的壁畫,整體變形的偏差,控制在1毫米之內。一整面牆的圖像采集和拼接過程,需要大約1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