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旅游新“動靜”
日期:2016/12/16 18:44:09   編輯:古代建築記者近日從這兩處鎮鄉了解到,茶園和新場兩古鎮有意依托龍門山旅游開發契機,整合各自優勢抱團發展,開發“一動一靜”的古鎮旅游新模式,打造“龍門山山麓第一大古鎮”的旅游品牌。目前,茶園和新場正各自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茶園鄉
發掘文化遺存 發展鄉村旅游
素描:與新場古鎮相連的“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邛崃茶園古鎮,始建於東漢時期,系三國諸葛亮屯兵之地,羅漢洞、摩巖石刻、八卦井、西蜀茶馬古道等遺址清晰可見。茶園古鎮現有街道9條,其中保持明清風貌街道6條,街道格局為方塊形設計,三橫二縱。臨街是極具明清川西風情的民居建築,建築為鎮樓形式,下商鋪、上居貯,後有天井、居室。
茶園鄉黨委書記梁毅稱,“區域內沒有工業企業,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茶園結合歷史文化遺跡和本地茶、桑、桃等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游極具優勢。”據悉,茶園將對區域內的文化遺跡全面規范旅游標識。
新場鎮
挖掘民風民俗 豐富古鎮旅游
素描:新場古鎮有保存完好的600多戶清朝川西民居建築,街道布局二縱二橫井字形,上正街、下正街、太平街等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青磚青瓦木樓木柱,一色“木構青瓦”店鋪,建築為鎮樓形式,下商鋪、上居貯、後有天井、居室。
據新場鎮黨委書記龍玉祥介紹,“在沒有規劃出來之前,我們絕不動一磚一瓦。目前正對古鎮重點實施保護,完善消防設施,加大對古鎮居民的古鎮保護意識宣傳。”對於古鎮聯手打造旅游產品,龍玉祥信心十足:“龍門山旅游開發給了我們共同發展的機會;新場古鎮將通過挖掘當地民風民俗開發更多具有濃郁古風的民間活動,極大豐富古鎮旅游的內涵。”據了解,新場還將利用出阝江河水資源,築壩攔水,並對穿場而過的八河堰、五堰實施整治,再現西蜀“茶馬古道”水鄉風貌。
新場牽手茶園
開發一動一靜式古鎮游
素描:新場和茶園一衣帶水,歷史上雖然兩地交通主要靠兩座鐵索橋,但是物流、人流的交往從未間斷。1982年兩地老百姓共同集資,將連接兩個場鎮中心區域的鐵索橋改建成了水泥橋。往來於兩個鎮鄉的人流穿梭不絕,相比新場古鎮,茶園古鎮的人氣要淡一些。
不過,梁毅對茶園的優勢有著清醒的認識,“雖然茶園沒有新場的工業基礎、商貿優勢,但是茶園地域寬廣,可發展空間較大;區域內生態環境良好,近年來興辦了不少農家樂,為發展鄉村旅游打下了較好基礎。與新場的人氣旺、熱鬧相比,茶園的清新、靜谧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茶園可以被看作新場的後花園,動靜整合,有利於推出新型的古鎮旅游產品。”
對於兩個古鎮的合作,龍玉祥認為,新場古鎮繼續發揮商貿的傳統優勢,游客賞古鎮購山貨,茶園重休閒,游人品果賞花,既整合了各自優勢,又形成了做強兩大古鎮的合力。
古鎮開發需要大量資金,在投融機制上,兩地都在尋求創新。新場正積極謀劃引進文化產業企業,進行專業化包裝和運營。“一方面,可由新場鎮企業家出資成立股份公司進行市場運作,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外來投資商進行專業化運作,等等,解決開發的資金問題。”龍玉祥告訴記者。
發展思路
要牽手 先搭“橋”
從打破交通瓶頸入手,建三座橋讓茶園新場合二為一
目前,茶新大橋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據了解,這兩處鎮鄉已形成初步思路:整合兩岸資源,聯手開發打造古鎮,將兩地合二為一,從而形成“依山傍水,山水相連,以水興城,水因城活”的川西民居特色的古鎮格局。首先從打破交通瓶頸入手,預計到2008年底,一座長200米、寬8米的公路大橋將把兩個古鎮連接得更緊密。
龍玉祥告訴記者,古鎮開發必須根據規劃進行,兩個古鎮的整合更要相互借鑒合作,修訂完善古鎮保護規劃方案,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兩個古鎮之間要建三座橋,一座為現代化公路大橋,一座為用現有舊橋改造的風雨廊橋,還有一座為鐵索橋,從而緊密聯系在一起”。 (記者 洪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