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國寶級建築川底佛堂,坍塌嚴重,這麼多年來卻“根本沒人管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莊東岳廟,面闊五間的大殿已塌了四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村妙覺寺,滿堂壁畫受損,民間古建保護志願者網上多次呼吁,修繕措施卻僅為蓋塑料布;佛教聖地太谷圓智寺的大殿連同壁畫,被去年3月一場大火付之一炬……日前,央視通過對山西多個古建築保護狀況的透視,講述了古建文物保護的困境,這也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古建築是一段歷史的遺存,是一個民族的生動面孔,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身份憑據,也是追溯既往的文化“活名片”。然而遺憾的是,當下古建築的保護情況很難如人意,全國超20%國寶級古建築岌岌可危。古建築保護與推土機“賽跑”“我國曾經擁有許多經歷千百年滄桑的古城、古鎮、古村落,擁有古城牆、古城門、古城樓、古建築,只是,在缺乏文化素養的現代城建中,它們都被破壞了。”民間古建保護人士唐大華說,古建大省山西早期木結構古建築存量占全國75%以上,也是唯一保存了從唐至清完整建築體系的省份,可境內的古建築卻動辄遭破壞,很多都命運堪憂。別說那些散落鄉間的未定級的古建,就連古建文物都面臨著敗、盜、賣、拆的威脅。與其重要性匹配的文保力度極其匮乏。此前有媒體曾概括“山西古建築之殇”——留在當地,命若草芥;走出晉域,雪上加霜。就此看,央視曝光的山西境內多個珍貴古建築的境遇,也只是一斑。也正源於此,屢有民間志願者發出加強對山西古建保護的呼聲;去年10月,國家文物局還深入運城、臨汾、晉城等地,核實部分古建築被盜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