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色古鎮毛裕
日期:2016/12/15 22:25:25   編輯:古代建築從通江縣城諾江鎮東門車站出發,沿著剛建成通車不久的紀念紅軍通道紀紅路,不到半小時,記者就抵達了毛裕古鎮。
毛裕紅色古鎮位於大巴山腹地,川陝蘇區首府通江縣城北13公裡處。這裡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形若半島,陸路通秦陝,水路連荊湘,自古是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極為繁華,有“巴山小重慶”之美稱。
進入古鎮裡,要經過一個搖搖晃晃的鐵索橋。走在索橋上,映入眼簾的是山青水秀、小橋流水的畫面。來到這裡,仿佛置身於天然畫廊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毛裕古鎮歷史悠久,唐朝稱“龍舌壩”,後建茅峪鎮。明末興場,其地北依雞子頂山,扼縣東、縣北水陸交通要沖。明、清兩代皆為川東北軍事重鎮,宋寧宗丙辰歲(公元1196年)四川安撫使安炳為防金兵侵蜀,在此建城堡以之防衛,明末設副總兵府以鎮川北。
經歷了唐宋、明清、民國幾個朝代戰火的洗禮,如今,只有娘娘廟附近山坡上四株參天大樹成為古鎮滄桑歷史的見證者。古鎮坐落在龍舌壩上,街道長1800米,寬6米,建築面積9000余平方米。古鎮房屋保存完好,建築風格系典型的川東民居,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幽長小巷,青石板街道。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紅四方面軍的命運與毛裕古鎮緊緊連在了一起。記得那是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涉漢水,爬巴山,翻秦嶺,經陝南進入通江兩河口後,紅十一師進駐毛裕古鎮,並在此建立了中共赤江縣委、赤江縣蘇維埃政府及各級機關。在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和“六路圍攻”期間,中共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的有關部門也曾遷住這裡。
不久,這裡成為連接蘇區首府通江至紅軍後勤基地苦草壩和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王坪的水陸交通樞紐,也是紅軍北出川陝,東出萬源,西出南江、巴中,南出達縣、宣漢的重要軍事要道。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紅四方面軍在此召開了連以上干部800余人參加的全軍黨政工作會議,張國焘、徐向前、陳昌浩等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出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了當時的形勢與任務,總結了反“六路圍攻”以來的政治工作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訓詞,統一了思想,鼓舞了斗志,成為至今流傳的“紅軍精神”。
至今,古鎮上還保存著紅軍標語22幅,有“紅四方面軍黨政工作會議”、“中共赤江縣委”、“赤江縣蘇維埃”、“紅軍樹”、“紅軍栓馬林”、“列寧小學”等紅軍遺址7處。
古鎮上讓人難以忘記的是忘城門上、牆壁上的石刻標語,如“實行共產主義!”“打倒國民政府!”“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蘇聯!”“擁護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川陝工農解放萬歲!”等。據了解,這些標語刻於1933年4月,由紅軍33軍政治部秘書長魏傳統親筆書寫,由紅軍塹字隊刻在城門、牆壁石頭上的。
毛裕鄉街道居委會老主任程光明今年71歲,堪稱毛裕古鎮上的“活字典”。八十年代,程大爺參加過古鎮上紅色歷史文化遺址的普查工作,對古鎮情況了如指掌。他告訴記者:“其實,毛裕鄉境內的紅軍石刻標語還很多。當年紅軍駐扎在古鎮後面山頂上,書寫了好多石刻標語。”
毛裕鄉還很貧窮落後,是個以傳統農業為主、擁有兩萬人口的農業大鄉、貧窮山鄉。漫步毛裕古鎮,記者發現,這裡至今沒有工業,古鎮上沒有農家樂、餐飲店、照相館、招待所。四家小賣部,一家小超市,一家藥店,一個畜牧站,一個文化站,一所列寧小學,一個郵政所,一個儲蓄所,一座古廟宇,一個糧油站,擔負起服務全鄉人民和古鎮游客的重任。
這些年來,為保護古鎮,通江縣毛裕鄉黨委、政府加大了保護管理力度,對古鎮進行了科學規劃。他們在鄉財政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資金,維修了古城牆300余米。同時,還對街道進行了徹底整治,修復了娘娘廟,對民居、紅軍標語及各種遺跡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措施,禁止居民對房屋擅自進行改建。
嚴格的保護措施,使毛裕古鎮原貌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