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紅色古鎮毛浴
日期:2016/12/16 18:14:24   編輯:古代建築毛浴紅色古鎮位於大巴山腹地,川陝蘇區首府通江縣城北12公裡處,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形若半島,陸路通秦陝,水路在荊湘,自古是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極為繁華,有“小重慶”之美稱。
毛浴之名歷史悠久,唐朝稱龍舌壩,後建茅峪鎮,明朝稱毛峪鎮,清朝稱毛浴。明、清兩代皆為川東北軍事重鎮,宋寧宗丙辰歲(公元1196年)四川安撫使安炳為防金兵侵蜀,在此建城堡以資防衛,明末設副總兵府以鎮川北。
政工會議遺址
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進占通江後,紅十一師進駐毛浴古鎮,在此建立了中共赤江縣委、赤江縣蘇維埃政府及各級機關。在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和“六路圍攻”期間,中共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的有關部門曾遷住這裡。是連接蘇區首府通江至紅軍後勤基地苦草壩和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王坪的水、陸交通樞紐。是紅軍北出川陝,東達萬源,西臨南江、巴中,南至達縣、宣漢的重要軍事要道。
紅軍訓詞
1933年12月,為困苦孩子能受到教育,在古鎮後娘娘廟內創辦川陝蘇區第一所列寧小學,主要招收八至十二歲的貧苦農民孩子,間或招收少量的紅軍傷病員參加學習,開設讀書、寫字、圖畫、唱歌及體育等課程,選用《新戰士讀本》和《紅色戰士叢書》作教材。
紅軍樹
古鎮下街嘉靖門城門上“實行共產主!”“打倒國民政府!”“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蘇聯!”“擁護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川陝工農解放萬歲!”石刻標語群,刻於1933年4月,由紅軍33軍政治部秘書長魏傳統親筆書寫。
紅軍拴馬樹
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黨政工作會議在毛浴古鎮召開,方面軍連以上干部800多人參會,誕生了著名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紅軍訓詞,成為紅軍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有紅軍標語22幅,紅軍遺址7處,紅軍故事、歌謠30余首,既是歷史文化名鎮,又是紅色古鎮。
毛浴古鎮長1800米,寬60米,建築面積9000余平方米,古鎮房屋保存完好,建築風格系典型的川東民居,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幽長小巷,青石板街道。為保護古鎮,通江縣毛浴鄉黨委、政府加大了保護管理力度,對古鎮進行了科技規劃。維修了古城牆300余米,對街道進行了徹底整治,修復了娘娘廟,對民居、紅軍標語及各種遺跡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措施,禁止居民對房屋擅自進行改建,嚴格的保護措施使古鎮原貌保存完好。
如今,古鎮經濟發展迅速,以商貿、旅游經濟為主,全鎮已有個體工商戶80余戶,其中農家樂3家,餐飲業8家,年接待游客近萬人次,每逢趕集人山人海,一派繁華景象,古鎮人民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以嶄新的姿態喜迎八方賓客。(程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