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個論]昭楊專欄:歐洲古建築保護如何避免“破壞式修復”?

[個論]昭楊專欄:歐洲古建築保護如何避免“破壞式修復”?

日期:2016/12/14 10:53:13      編輯:古代建築

天下論壇

昭楊專欄

最近,一條名為“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面目全非”的新聞引發了熱議。位於遼寧市綏中縣的小河口長城,在經過當地文物部門的修繕後,幾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長城的樣子。從原汁原味的明長城變成蜿蜒的“白灰牆”,小河口長城的修繕工程將原建築的風貌和韻味完全改變,因此被網友和媒體視為“破壞式修復”的典型。

據悉,小河口長城修繕工程在程序上合法合規,為何還會造就令人遺憾的維修效果?長城學家認為,小河口長城修復後面目全非和至今國內對於長城沒有統一的修繕標准有關。此類“破壞式修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修建中不注重保留長城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只注重將長城修復至完好狀態而施加了過多的干預。

歐洲和中國相似,因為悠久的歷史,同樣擁有大量的古建築遺產。但相對而言,歐洲在古建築保護上做得更好。很多歐洲城鎮在維持了古城原貌的同時實現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當然,歐洲的古建築保護獲得的成績也並非一蹴而就,同樣經歷長時間的摸索和爭論,直至20世紀中葉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古建築保護原則。

歐洲人最初並無保護古代建築的理念,直至近代,古羅馬劇院和斗獸場遺跡還是窮人的棲身之處,而王公貴族修建宮殿往往從附近的遺跡中獲取材料。直到19世紀初,由於政治動蕩和工業革命的沖擊,歐洲人逐漸認識到歷史遺產的價值,並在文物保護和修復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法國派和英國派。法國派以哥特式建築專家維奧萊·勒·杜克為代表,他認為對古建築的修復是一種風格的修復,風格自有它的純正性和原創性,而修復就是恢復建築原有風格。他依照此原則修復了巴黎聖母院等革命時期嚴重受損的中世紀建築,廣受贊譽。但同時期英國人約翰·拉斯金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最小介入概念,他認為修復是對古建築的徹底破壞,盡可能維持現狀,盡量延長古建築的壽命才是最好的保護。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兩種理念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歐洲古建築保護理念的進步,其成果就是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此憲章規定建築修復必須充分尊重文物的歷史性、真實性和美學性。

在此原則指導下,歐洲各國對於至今仍有實用功能的古建築,如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和羅馬萬神殿,基本按照其歷史原貌進行整體的修復和保護。對於那些損毀嚴重的古代建築遺跡,歐洲各國大多采用考古方法,保存和展示遺跡的原狀,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歷史建築遺跡的真實性。比如今天羅馬市內成片的古羅馬廢墟都按照出土的殘狀進行保護和展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兩種保護方式都強調文物建築和周邊景觀環境的協調,注重保持和延續遺產周圍的歷史環境,不改變文物建築周圍原有建築的時代風格,巴黎、羅馬等城市在規劃中特別注重了這一點。

此外,歐洲古建築保護中,國家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以法國為例,從19世紀初開始就進行多次遺產清查,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了古建築保護的立法。今天的法國,不但國家出資近20億歐元在古建築的保護上,還用引導、監督和補助的方式推動古建築的私人業主進行合理保護和利用。法國還率先設立“遺產日”讓公眾了解、熱愛和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今天,這個活動成為全歐洲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
       最後,歐洲古建築保護同樣注重和經濟開發相協調,力圖通過新的運營方式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雙贏”。這個領域做得較好的是西班牙國營古堡酒店。從1928年開始,西班牙將陷入廢棄或瀕危境地的鄉村古堡、古修道院逐漸開發成現代酒店。這些酒店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最大程度尊重歷史原貌的原則下,通過商業經營讓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推動偏僻和落後地區的旅游業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些古堡酒店讓西班牙一些邊遠鄉鎮重新煥發生機,還推動了當地藝術、飲食、民俗的復興,受到高度評價。

古建築承載了人類的歷史和文明,對待古建築的態度和行動也體現了文明的高度。希望國內能更深入地借鑒歐洲古建築保護的理念和經驗,避免“破壞式修復”悲劇的再度發生。

(作者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選人)來源: 南方都市報(深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