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訪老街 喧囂之外的慢生活 (上篇)
日期:2016/12/15 22:20:07   編輯:古代建築![]() |
○柘皋北閘老街上的李鴻章當鋪 |
走過巢湖周邊的幾條老街,除了在建築風格上的雷同之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安靜。這些未被開發的老街,依然保留著百年之前的建築,與如今的商業中心相隔不遠,情境卻大有不同。住在老街上的人大多已搬遷,房屋被當成古建築保護起來,有的已成危房,禁止行人在此處逗留的警示牌十分醒目,像一道屏障,將老街與現世隔開。
盡管如此,老街並沒有被遺忘。無論是柘皋北閘老街上的金銀鋪、烔炀中街的老裁縫,還是襄安南大街的木匠活兒,都是老街最生動的記憶。另外,有歷史的地方就有傳說。流傳已久的“襄安八景”仍然有跡可循;“玉欄橋”見證了朱元璋的遇難與報恩;“李氏當鋪”依稀可見當年繁華……
襄安南大街有水的地方格外靈氣
“具李襄安古,名從漢史傳”。從置縣時算起,襄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這裡地處無為縣西南部,境內水系發達。毗鄰老街的就有永安河,流向西河,通達長江。
因為水源充足,襄安一直都是稻米豐產區,又因著水路便利,鎮區內靠近永安河河岸的地方漸漸形成了一條街道,本地人稱南街(或南大街),街上自然以米行最為出名。除了本地的大米,桐城、枞陽、廬江、舒城、肥西等地的糧食,也多由此地銷往蕪湖米市乃至江浙一帶。最繁盛的時候,全鎮有72家米行,車水馬龍,日進斗金。除抗戰期間米行歇業外,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這條街仍然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襄安的地理位置優越,向來也是兵家爭奪之地。1939年4月27日,葉挺將軍和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由皖南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便是取道襄安,徑往廬江湯池的。葉挺在此接見民眾、抗日講演,曾拴馬於襄川小學的梧桐樹下,後人稱“將軍樹”。同年8月,《紅星閃耀中國》的作者、女記者史沫特萊在新四軍軍部余立金等護送下,來襄安采訪。1949年渡江戰役,第24軍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與全軍也是由襄安一線突破長江的。
隨著經濟發展,公路、鐵路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繁榮大大減弱了此地的水運優勢,老街也由此沒落。目前,老街上還能看到的僅剩明清時代存留下來的建築——徽派式的馬頭牆配以小青瓦屋面。
然而,襄安的故事卻遠遠不僅這些。流傳已久的“襄安八景”如今依然有跡可循,在這老街左右,就可見一二。老街西南角有一處高地,上有“白鶴觀古寺”,該寺始建於魏晉,居“襄安八景”之首。觀前古井墨泉,井圈刻留商文。縣志記載,它與杏花泉、太守泉並稱三大名泉。
老街內還有一個活水池塘,曾有“襄安八景”之一的“繡塘春色”。現在的繡塘比以往面積小了很多,周邊已被填平,蓋了很多民居住處。塘內有生活垃圾,但水質仍不失潔淨清澈,據說現在還有居民在塘內洗菜。據當地人說,該水塘已經承包給私人,具體作何用處,不得而知。
柘皋北閘老街一百五十元的生活態度
古鎮柘皋3000年前稱為橐皋,西周初期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國。柘皋地理位置優越,水路通湖達江,是巢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柘皋古鎮吃早茶的時候,就驚異於這裡的早餐吃得可真是豐盛,除了花樣繁多,油炸食品還占了大份。這在其他地方,以往油炸類的東西只在過年得以飽食,平時哪敢如此奢侈。吃早茶必備濃茶,一街上老頭指著自己的杯子向記者介紹:“我只喝150塊錢一斤的茶葉!”在這個遠離市區的古鎮上,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喝150元一斤的茶葉,似乎也向我們透露著一個訊息:此地人們生活向來富足、安樂。
北閘老街位於古鎮柘皋中心地帶,街上最有名的是號稱“天下第一鋪”的李鴻章當鋪,是李鴻章當鋪倉庫和港口運輸貨物集散地之一。2007年納入首批市(原巢湖市)級文保單位,鎮規劃和建設中始終作為文保單位受到保護,整體保護比較完整,徽派建築濃味十足,粉牆、黛瓦、馬頭牆、磚木雕刻猶在,風格清新典雅,工藝精湛,造型逼真,兩層多進,有古井、通水、透光、排水功能俱全,李府當鋪為李氏在柘皋主要產業之一。當年生意規模宏大,主要從事典當業務,營業范圍除了柘皋地區外,還涉及合肥、定遠、鳳陽、嘉山、全椒等地,其經營收入相當可觀。
民國初年,北洋軍旅長孫百萬(人稱孫猴子)率兵至柘皋對李氏當鋪進行搶劫,將其洗劫一空,從此李氏當鋪一蹶不振,逐漸衰落,至20世紀20年代便倒閉停業。解放初巢縣人民政府將糧站設在其中,後糧站遷至柘皋西山頭,李氏當鋪部分房屋成為柘皋糧站職工宿捨,大部分為柘皋供銷社加工廠和職工宿捨。
有人說中國建築的平均年齡僅三十年,這樣看來,古鎮的存留實在不容易。除了規劃拆遷,房屋本身也存在質量問題。有些房子半面牆無故倒塌,有一些房子只剩下房梁,更不消說漏水、裂縫等問題。
然而,從車馬喧囂到繁華落盡,也不過幾十年光景。街道上一些老字號商鋪寫在牆上的招牌還依稀可見:胡德成缫絲店、洪億泰醬坊、黃新記絲店、盛又記南貨店、洪記銀匠店……
在古街約50米處有一座遇難橋,民間傳說當年朱元璋在此遇難,被一漁翁相救,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為報答救命之恩,建設此橋。解放後,改為玉欄橋。方圓兩公裡內還有聞名的曬書墩、典韋墓、九步三眼古井等景點。
一間仍在運作的豆腐坊讓整條街道飄香。一對年輕的夫婦在北閘街上生活才不過十幾年,做的豆制品賣給的是左鄰右捨,質量和味道都頗有口碑。
當我們感歎繁華不再,保護堪憂時,生活在古鎮上的人卻依舊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免反思,需要修復的或許不僅僅是商鋪,那份安好的心境已漸行漸遠。(下轉30版)
![]() |
○白鶴古寺 |
![]() |
○白鶴古寺內的古井可有年頭了 |
![]() |
○襄安古鎮上待修的老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