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只留一場清夢 紹興安昌古鎮自助游攻略

只留一場清夢 紹興安昌古鎮自助游攻略

日期:2016/12/15 22:14:12      編輯:古代建築

安昌古鎮水鄉 作者:小林

安昌古鎮水鄉

  去安昌前,好多人問我是不是去柯巖、魯迅故居或者蘭亭,我說是去紹興西北部的小鎮:安昌。大家都很疑惑地表示沒聽過,我其實是很高興的,並有些得意,呵,統統都不知道才好哩,相對於大肆宣傳的景點裡的人頭攢動,我可以玩得盡興點。

古鎮街景 古鎮街景

  到安昌後,並沒有急著去找旅店,沿著水街逛起來,也就是在這時我才知道,其實安昌我們應該很熟悉的:相傳大禹娶妻塗山氏,後13年內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家就是安昌古鎮。

古鎮店鋪 作者:小林 古鎮店鋪

  廊棚裡,騎樓、翻軒、店鋪、黑漆台門鱗次栉比。古鎮最東端是城隍殿,萬年台是個戲台,掛有“古今鑒”的扁額,兩邊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天地”的對聯。據說這兩句是魯迅先生非常欣賞的早年間中國戲園子裡的對聯,紹興人傑地靈,這兒也沾了先生的光。一路走去,見到白牆上有碩大的“仁昌醬園”四個字,這是始於清光緒十八年的釀造園,從一旁的花格子裡往裡探,灰白的酒壇酒甕堆例如一層又一層,有點凌亂,卻依稀可辨當日的繁華與沉沉酒香。再走,有算命小鋪、穗康錢莊、魯記箍桶店、棄用的安昌電影院……

古鎮上的理發鋪 古鎮上的理發鋪

  這裡每家都有自灌的臘腸,黑乎乎的,油光發亮,吊在門梁上風干。古鎮酒家把小長桌小長凳放在河邊,也是華燈初上的時候了。幾樣特色的小菜比如鹽水花生、醬爆螺蛳、清湯魚圓、雪裡蕻炒鞭筍是不會少的。還烤了一兩黃酒。酒裝在青灰的酒壺裡,壺面光亮,有些凹凸不平,在城裡是很少見了。酒杯雖小,但後勁很大,喝完後,覺得臉直發熱。走在石板路上,悠悠晃晃,竟有些迷離,這是紹興黃酒的勁,想到南唐李煜的《烏夜啼》:“醉鄉路穩宜頻道,此外不堪行。”心中忽地升起一股醇酽的詩意,化在夜的黑甜裡。

茶館裡 作者:小林

茶館裡 作者:小林

  途中,遇到一個穿土布長衫、戴舊氈帽的男子,他坐在昏黃的街燈下,呷著黃酒,過著小菜,拈著花白的胡須,與另一個人高聲談話,用的是很土的紹興話。(我是寧波人,一般的紹興話我是聽得懂的)不知怎麼的,我看他時有些很狡黠的感覺,仿佛他大聲說話是讓人注意他。回來後,看了幾本關於紹興的書,知道他叫沈寶麟,開家寶麟酒店,是個50多的下崗男人,因為他的這種“特色”,已成為安昌對外宣傳的形象大使。再回味一下沈寶麟,原來是個有智慧的紹興男人,安昌被稱為紹興師爺的故園,看來是得到了師爺的傳承。

傍晚古鎮水鄉 傍晚古鎮水鄉

  住店一晚是五十,店主是兩夫妻。去問的時候,他們正在昏黃的燈下吃晚飯,清清淡淡的幾色小菜,頗和諧的樣子。老板笑瞇瞇地說:昨天我們這的房間都滿了,今天還空點。我疑惑地問他這裡並不象烏鎮、周莊那樣大作廣告,應該沒什麼人知道的啊。他更樂呵了,說這個嘛很多人是從網上查來的,有上海的、海南的……房間沒怎麼裝修,也不大,但還算干淨,推開窗就可以見到屋脊相連的老房子,夠原汁原味。

古鎮孩童 古鎮孩童

  第二天早上六點起床去看早市。古鎮的人都早起,老太老頭們提著痰盂、馬桶若無其事地從身邊走過:有婦人在河邊嘩嘩地洗衣;商鋪的門板開始一扇扇地下了,標著東1、東2、東3……整齊地倚在河邊的石柱上;油條豆漿攤子飄起了香味,一屜屜的饅頭包子放在門口,彌漫的蒸汽模糊師傅的臉;街邊三三兩兩地擺著正生火的蜂窩煤爐子,隨風自燃,升起的煙霧如同氤氲之氣,騰著千年來的市井風情。有家茶館叫“福安居”,清一色的老氈帽在泡早茶,裡面黑洞洞的,班駁的牆面印著歲月的痕跡,他們一律背靠著牆,兩腳架在長凳上,一色的姿勢,一色的表情,幾乎有些可笑。我本想進去的,但究是沒有,怕打亂了那些老舊的桌板縫隙裡,溢出的平民生活氣息,淳樸、散淡、平和。

安昌飯菜與酒 安昌飯菜與酒

  早市上賣的都是安昌本地土產,霉干菜、臘腸、麥芽糖、裙帶面、烏氈帽、黃表紙,還有各色小鎮生活用品,絕沒有被推銷旅游紀念品的嫌疑。

茶館

茶館

  江南古鎮不在少數,安昌,多了些許不修邊幅的大方。安昌人安靜地過他們自己柴米油鹽的生活,一點也不張揚,就像紹興黃酒,很廉價,但喝一口就可以暖到心裡去。

飛鳥 飛鳥

  位於浙江省紹興縣安昌鎮,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因戰亂,多次焚毀,又於明清時期重建,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依帶水,古樸典雅,為浙江省重點歷史保護地,其特產安昌臘腸、扯白糖遠近聞名,具有水鄉風情的水上婚禮也是別具特色。

忙碌 忙碌

  安昌古鎮景區包括三裡老街、城隍殿、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義和當台門等。

船夫 船夫

  安昌古鎮保存有數裡長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鋪、凝重的台門,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

十字繡

十字繡

  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醬油制作,穿梭的烏篷小船……臘月裡人們忙著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構成了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古鎮風情。

古鎮船夫 古鎮船夫

  安昌古橋

  福洪橋

  福洪橋在後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別致的石梁橋。

  身中間的石條上,镂刻著圖案對稱的花紋,中間镌有“福洪橋”三字。但當地老百姓卻叫它洪橋,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記了。橋在清康熙年間由裡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橋長16.4米,寬2.1米。跨度為4.7米。 相傳在太平天國年間,農民起義軍反抗清政府的統治,由於眾多的原因,遭到失敗。當時有一支太平軍從外地流落到安昌,當地地主豪紳十分恐懼,勾結清政府,一面散布許多謠言,污蔑他們是青面獠牙的“長毛”,一面伺機將太平軍鎮壓。有一天,大地主黃通令糾集地主武裝勢力,在福洪橋上,殘酷地殺害了幾百個太平軍的士兵,太平軍士兵的鮮血染紅了福洪橋的石階,染紅了碧澄的後港河。

  由於“紅”和“洪”諧音,從此人們就把福洪橋稱為洪(紅)橋,用以紀念壯烈犧牲的太平軍士兵。一百多年過去了,洪橋的名字仍然在流傳。

  貞豐橋

  貞豐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位於中市河西口,連接貞豐弄和西灣街。由於安昌古名貞豐裡,以裡得名,為貞豐橋。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重建。橋長12.2米,寬2.8米,跨徑4.4米。該橋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駁,石隙間伸出枸杞枝,風貌如初,整治修後傲然跨河而立,呈現一派古意。橋北西側,曾開設德記酒店,地處橋旁與鬧市中間,顧客把酒臨風,看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橋樓互襯,風光無限,美不勝收,也曾經是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聚會的地方,人稱“迷樓”。貞豐橋和迷樓現仍保存如初,一橋一樓,相得益彰。

  雙橋

  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匯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這兩座石橋,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裡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裡人徐正吾出資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兩橋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裡人捐資重建。1957年永安橋再次修繕。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石梁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安昌門票

  如只游古鎮,則無需買門票。不過裡面有6個展覽館,如紹興師爺紀念館、安昌民俗風情館、中國銀行舊址等,聯票35元。

  單票師爺紀念館門票10元,民俗風情館5元。

  古鎮的河道裡還有烏篷船可以坐,單程10元/人,雙程20/人。

交通圖

安昌古鎮交通圖

  安昌古鎮當地交通

  古鎮安昌屬浙江紹興境內,可從紹興客運中心或在汽車西站(近紹興國際大酒店)外乘118路公交車經柯橋後到達安昌,紹興去安昌的末班車為晚8點,票價3元,每5分鐘一班。亦可從杭州東站坐巴士先達柯橋,後轉公交車208路達安昌古鎮。

  自駕車從滬杭甬高速公路柯橋路口下,約5公裡到安昌鎮。

  火車到達紹興

  蕭甬鐵路橫貫市境,紹興西至杭州50分鐘,東到寧波1小時40分鐘。寧波始發的所有列車(除Z開頭的列車外)都經停紹興站。

  飛機到達紹興

  離最近的機場是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30公裡。紹興至杭州機場有專線大巴,咨詢電話:0575-85135301/0571-86662539

  安昌古鎮當地住宿

  古鎮長街上有店家民居可住,標間80元/間,公共衛生間,沿長街往前直走,有安昌旅館,每人20元的床位,條件簡陋些,但對來些尋找自我的人來說,夠了。

  安昌古鎮當地飲食

  古街上有好幾家小酒館,絕對是原味的地方。清晨,還可以到老茶館裡,那裡的茴香豆和碗茶,氈帽和紹興方言會讓你置身魯迅的阿Q時空。

  鎮上的寶鱗酒店賣的是一彎彎臘腸,以及陳列著的小小黃酒壇。這家小店的主人沈寶麟竟遠近聞名。電視台慕明而來,使他成了紹興昌安對外宣傳的大使。

  安昌古鎮行程規劃

安昌螃蟹 安昌螃蟹

  要真正體驗古鎮安昌,最好住一晚,晚間和清晨的古鎮才是最真實的。

  地方不大,卻足夠讓人細品。樸實、安靜、本份是安昌古鎮的寫照,在安昌玩,晚間和清晨時分,外來人很少時,當地的居民生活方式會給你最真實的感受。別起晚了,看不到拉拍糖,灌肥腸,那就可惜了。黃昏時,去坐坐5元一個人的烏蓬船,“依嗚依嗚”聲中,悠然自得和安鎮一仟多米長街並肩,穿梭在古橋與時空間,會給你別樣的感覺。

  安昌古鎮其他信息

  安昌傳統服飾文化

  安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實的文化積澱,加上自然環境獨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鄉民俗風情,源遠流長的吳文化,滋育著周莊這方古老靈秀的水土,安昌的鄉情、習俗、風物,彌漫著江南水鄉歷史文化的古樸情調與淳濃韻味。 當地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具有濃郁的水鄉風采。

  上街、走親、下田……婦女喜歡系上一塊花毛巾或藍布包頭,身穿大襟衣服,腰著百褶小圍裙,背後垂下兩條及膝的彩帶,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圓口布鞋。這就是地道的水鄉周莊農村婦女的打扮。

  年輕姑娘的穿著既文雅又嬌俏:頭上系一條色彩呈紅的毛巾包頭,後面的兩邊收起。兩側露出扎著紅絨頭繩的烏黑發亮的兩根辮子,身穿小花頭的大襟短襖,花布滾邊,小琵琶扣,腰間一抹士林藍布百褶小圍裙,腰兜板(俗稱著腰板)繡有各種精美圖案,藍色的彩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布鞋,整個打扮呈現一種俏麗之美。

  穿著漿洗得干淨筆挺的士林藍布大襟短襖,淺湖色的滾邊和琵琶扣,腰間系著藍布百褶圍裙,圍裙外還系著同樣顏色的小圍裙(俗稱二官裙),腳上素色布鞋,這就是中年婦女的服飾。他們的頭飾也同姑娘不一樣,包頭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藍布包頭,頭上梳的是扎著彩繩的發髻(俗稱頭發把),發髻上豎插銀荷花板,橫的是一根銀簪子,裝飾樸素大方,呈現一種清雅之美。

  老年婦女的服飾,一般都用深色的,頭發把上還罩上黑色的網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的,給人一種古樸、莊重之美。

  包頭、腰兜板、彩帶、花布鞋,都是婦女們親手繡成的。年輕的姑娘愛繡牡丹,意為幸福富貴。年長的求平安,則愛繡蓮花,傾注了她們熾熱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

  隨著農村生活城市化,上述這種服飾穿戴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是在中老年婦女中還保留著。

  安昌當地節日

  從2000年開始,在每年的1月份都要舉行安昌古鎮臘月風情節,推出諸如水鄉社戲、船上迎親、民俗婚禮、古鎮廟會、傳統手工藝表演等特色活動項目,集中展示民俗風情,有興趣的游客可直接參與各項活動。同時還舉行攝影大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