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與玄武山來一場眾仙佛的心靈對話

與玄武山來一場眾仙佛的心靈對話

日期:2016/12/14 17:29: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玄武山頗具歷史,雖沒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氣,但卻有星星點點都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細膩。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玄武山在幾百年的歷史滄桑當中融合了嶺南建築文化以及佛家文化,文化底蘊濃郁。在這裡度假,觀賞千姿百態的佛像,拜拜佛祖等眾佛眾仙,一洗匆忙都市生活而淤積與內心的緊張和浮躁,回歸內心的寧靜,也不失為一種解脫、一種享受。


    歷經幾百年滄桑,玄武山留下眾多文物古跡,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元山寺,巍峨聳秀的福星塔、綜藝典雅的古戲台、軒昂富麗的巨型山門等古藝建築,有“山不在高”、“三台保障”、“麒麟石”、“起龍巖”、“龍門石”等奇巖異石和摩崖石刻,有清同治帝御賜和兩江總督林則徐、陸路提督劉永福等題匾多面,其中林則徐、劉永福的題匾被國家列為“中華名匾”。

    旅游區內依山丘建築的元山寺是具有明代嶺南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山門內殿堂庑廊復迭交匯,僧捨廳室配置洽合,共九十九間,殿內雕屏畫棟、神像、佛像等均具有精美的高工藝觀賞效果。寺中供奉北極真武元天上帝,釋加牟尼、觀世音、彌勒等神像、佛像,釋道匯流。

    寺中供奉北極真武元天上帝,釋加牟尼、觀世音、彌勒等神像、佛像,釋道匯流。每逢慶典,修繕廟宇、重光佛像,舉行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盛大佛事活動和布置彩街、演戲、燃放花燈煙火、組織舞獅、舞魚燈、踩高跷、扛大旗等民俗文藝活動,一連數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人山人海,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整個碣石城沉醉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

    寺殿內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所獻的題匾《水德靈長》,光緒十三年(1887年)民族英雄劉永福鎮碣時所獻的題匾《靈聲滿道》,該兩面匾額被國家列為中華名匾。共余尚有燴炙人口的同治皇帝御賜匾《威宣嶺表》及提督、總兵等的題匾楹聯、石雕、瓷器、漆屏等文物一千多件。

    寺前的明代建築大戲台,自明、清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連續多天上演地方劇種劇目,是粵東地區一處最大的廟宇戲台,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


    寺後是一番園林景致。高聳的福星塔,三層可登。塔左有麒麟石,右有起龍巖、龍門石,石上有明、清名人侯繼高、鄧萬林等題刻。登塔登石,皆可全覽城邑海景,弛目聘懷。自古“碣台觀海”為陸豐八景之一。在蒼榕簇抱之中,四美亭、三台保障碑台、自得居等建築分布其間。新拓建的後山園林接碧生香,植圃栽花,恬適開闊。其間有仿古式建築,優雅舒適的接待樓和一千多文化座位的齋菜館,為游客的食住提供服務。園內有停車場,游客中心,並提供圖片資料和咨詢服務等。

    游客還可往西三公裡到觀音堂嶺旅游區觀賞水月古廟、海濱浴場和海邊多處古今名人磨崖題刻;向南四公裡。可經石洲文化公園往田尾山海岬,觀賞海底花園、古炮台遺址我掛有林則徐《蒼海恩波》題匾的天後宮,更可面海一掬滄瀾,盡游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