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交流水下考古經驗 摸清歷史文物家底

交流水下考古經驗 摸清歷史文物家底

日期:2016/12/14 10:53:57      編輯:古代建築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2016年年會側記
 

  1月21日至22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6年年會在位於奧北科技園的水下中心新址召開。會議總結了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討論了2016年水下考古工作計劃,並就水下考古工作規范進行了專題研究。

回顧2015:成果豐碩  亮點紛呈

  2015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致遠艦項目入評“六大發現”、“南海一號”精彩紛呈、西沙水下考古順利實施、水下考古培訓班圓滿成功、簽署中法合作協議、數據庫及圖書檔案建設、學術建設有序展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代表中心介紹了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及相關研究成果。

  據介紹,水下中心去年共開展水下考古項目27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沿海項目12項、內水項目4項,海防調查2項、海島遺址調查3項、海港遺址調查3項,以及水下培訓項目1項。其中不乏頻頻進入公眾視野的一些亮點項目。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無疑是2015年最引人矚目的水下考古項目,領隊周春水介紹了該項目的發現情況。磁力數據、艦體結構、武器裝備、“致遠”制式餐盤以及海圖資料等證據,將“丹東一號”沉艦的身份確定為“致遠艦”。回顧2015年的工作收獲,周春水總結為“積累了大型近代沉艦的水下考古調查經驗,運用了含磁力儀的多種物探技術,同時也是戰爭檔案資料收集與運用的實例。”

  保存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的“南海一號”沉船,自2007年12月整體打撈至今,其發掘工作也牽動著公眾的心。據領隊孫鍵介紹,隨著上表面淤泥清理的完成,2015年考古發掘的工作重點進入分離提取艙內凝結物和船貨的階段。發掘過程中,根據發掘水平面的變化,考古隊對“水晶宮”內的水位進行控制,把正在發掘的層位控制在水位逐漸降低的狀態,保持遺址濕度、溫度的可控;未發據區船體和船載的文物始終處於水位線下。為了較少保存環境劇烈變化對文物的不良影響,還要同時進行噴淋保濕作業。通過發掘,對船體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發現了陶瓷器、鐵器、銅器、金銀器、動植物殘骸等種類龐雜的出水文物。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領隊鄧啟江介紹了2015年度“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甘泉島遺址陸地考古調查、永樂環礁礁盤外海域物理探測調查等工作。經過水下考古調查,“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發現以石質類文物為主,還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的堆積情況,但是船體本身尚未找到。根據出水瓷片和石質類文物特征分析,該沉船遺址的時代為清代晚期,為一艘專門運輸石質類文物的遠洋運輸船。

  位於上海崇明縣橫沙島橫沙淺灘的“長江口一號”沉船遺址,經過物探調查和潛水探摸,已基本確認造船用材、形制結構、規模尺寸、保存狀況等基本情況,並摸清了船載文物的主要種類和分布情況,對沉船的年代和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領隊翟洋介紹,從船型、結構特點和船貨分析,該沉船為20世紀上半葉的軍艦,軍艦上裝載有螺旋槳等飛機零部件。船貨主要集中在前艙第二層艙室內,目前僅提取小部分。而沉船國籍、船標、嚴重破損以及沉沒原因等問題仍需進一步調查。

  考古隊員在廣西北部灣海域進行的水下考古調查,發現包括珍珠灣海域沉船疑點在內的若干沉船疑點,以及怪石灘水下遺存等。怪石灘水下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唐代至清代的遺物。從出水瓷器產地而言,多從外地包括景德鎮、龍泉、閩南等地而來,這些貿易陶瓷反映出當時的海外貿易情況。領隊孟原召介紹,今後將擴大調查區域范圍,多角度、深入調查,並充分發揮其地域優勢,將其納入到海上絲綢之路綜合研究中。

展望2016:順勢而為  乘勢而上

  “隨著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及‘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我國的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獲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柴曉明如是說。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關鍵一年,如何計劃與安排水下考古工作也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討論內容。

  會上公布了《2016年水下考古項目計劃(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包括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執法巡查、“南海一號”發掘與好糊、致遠艦(“丹東一號”)調查在內的重點項目,以及珠江口-上下川島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遼寧綏中水下考古調查、廣東南澳海域水下考古調查等沿海項目,廣東西樵山水下洞窟遺址調查、丹江口庫區水下考古調查、山東東平湖水下考古調查等內水項目。此外,還有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調查、白鶴梁題刻水下復查等項目。

  來自沿海和內水水下文化遺產豐富的各省代表也就2016年的項目計劃、時間安排和人員調配等情況進行了廣泛交流。水下考古項目領隊還就文化遺產數據庫項目、水下考古項目規范化管理、水下考古項目檔案管理等問題進行了座談。

  正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所言,要高度重視和認識水下考古的特殊性、敏感性和迫切性;抓住國家戰略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加強隊伍建設和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作用,加強全局意識;突出工作重點;加快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學科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加強水下考古工作的宣傳和普及等。

  曾擔任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說,如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短板”,那麼在“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將這個“短板”補平。(郭曉蓉)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