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探索臨海古城消防隱患

探索臨海古城消防隱患

日期:2016/12/14 11:57:24      編輯:古代建築
    1、現狀與成因

    古建築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標志。臨海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建築遍布全市各地,比較著名的有桃渚軍事古城、紫陽古街等。這些古建築普遍存在“房屋結構不耐火”、“電路老化”、“道路狹窄”、“消防水源供給不足”這四種先天火患,導致了古建築“著火易、滅火難,蔓延迅速”。如何能夠確保古建築的消防安全,成為擺在消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嚴峻課題。

    1.1房屋結構不耐火。古建築多為木結構老房,本身就有不耐火的特性。而一些古建築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干,樓板腐朽干燥,一旦起火,火勢極易蔓延。

    1.2電路老化。古建築內線路老化現象尤為嚴重。以桃渚軍事古城為例,目前古城內約340戶,大多為木結構房屋,屋內電線於上世紀80年代初安裝,電線老化現象嚴重,極易引發火災。

    1.3道路狹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決定了古城消防通道的先天不足,如紫陽古街寬度寬處約4米,而窄的地方僅寬1米,大部分街巷根本無法通行消防車。

    1.4消防水源供給不足。古城內大量磚木結構的房屋相連,卻沒有足夠用來滅火的水。古建築內往往缺少室內、室外消火栓等基本的消防設施,只能通過設置滅火器來緩解消防設施的不足。一旦發生火情,最基本的消防用水無法保障,容易贻誤滅火戰機。以桃渚軍事古城為例,13.09公頃的范圍內,住著791戶人家,幾百間磚木結構房屋聚集,2470名常住人口生活於此,窄巷深居處,有灶台上做飯燒菜的火焰,有蜘蛛網一樣密布的電線,而與之對應的消防設施,是街邊零星設立的滅火器、及遍布各個街巷的41口水井。

    1.5其它原因。除了歷史遺留問題,新的火災危險因素也在不斷滋生,直接或間接地威脅著古建築消防安全,如餐飲、賓館以及商鋪等,增加了意外致災因素;不斷豐富多樣的家用電器,增加了古建築的用電負荷。此外,旅游人數增多,也增加了人為致災幾率。而且古城與城市消防站的距離普遍較遠,可謂“遠水救不了近火”。

    2、對策

    2.1電氣化改造加強防火能力。為解決桃渚軍事古城內電氣線路改造和安裝的經費問題,臨海市政府采取多方出資的方法——臨海市財政部門出資30萬元,市旅游發展公司出資20萬元,其余由桃渚鎮發動村民自籌來落實。另外,電線電路改造的材料由政府采購,施工由桃渚鎮按規范程序組織招標,確保電氣線路改造的完成,切實做好古城消防安全工作。對於紫陽古街室內外電氣線路改造,臨海市政府專門劃撥經費800萬元、市旅游發展公司出資1000萬元。其中私房室內線路改造按照7:3的比例給予住戶補助,即政府出資30%,住戶出資70%,公房內的線路改造由古城保護委員會全額出資,確保電線私拉亂接得到清除,室內線路全部采取套管保護。另外,政府還出資為紫陽街上的大型飯店免費安裝噴淋、煙感器、滅火器、消防軟管等消防設施,將火災危險指數降到最低。

    2.2因地制宜加強消防設施建設。針對古建築安裝固定消防設施困難的實際情況,可在古街上增加室外消火栓的設置密度,並在每個消火栓邊上設置消防器材箱。例如紫陽古街按60米設置一個室外消火栓,先後埋置消防管道1千米,增設消火栓19個,消防水帶100盤、水槍50支、消火栓扳手50把,同時督促街區所有商業店鋪、展廳及居民住宅增配滅火器200具、消防軟管卷盤20個。這些設置方便滅火人員自行取用,為救火節省了大量時間。針對桃渚軍事古城內前期存在的消火栓“有栓無水”的狀況,臨海市政府決定通過“引水入城”來保障城內消防用水,通過古城內供水管線改造既可以解決消防用水,又提升村民生活用水,可謂一舉兩得。據統計,桃渚軍事古城內共改造供水管線約3000米,設置消火栓30個,在消防車不能到達的地方,則設置了固定或移動消防泵取水,極大程度上彌補了消防設施中的盲點。

    2.3加強人員投入增強消防力量。為進一步提高古城區抗御火災、防范火災的能力,臨海市成立了專職消防隊伍和防火安全巡查隊伍,定期開展巡查。如台州府城保護和開發管理委員會投資80余萬元,成立了台州府城專職消防隊,從退役消防軍人中,擇優錄用9名合同制消防隊員,配齊了滅火中必需的手抬泵、消防服、滅火器、水帶、水槍等消防器材,並特制了適合古城街巷狹窄道路的四輪電動消防車,時刻保衛古城的消防安全。合同制消防隊員實行24小時值班,巡邏,負責臨海古城區約3平方公裡范圍內的消防宣傳、防火巡邏、隱患排查和及時處置古城內初期火災等工作,最大程度減少火災損失,守護臨海古城平安。

    2.4掛置消防圖確保“一眼明”。在街口巷尾懸掛消防水源分布圖、消防車道指示圖等,確保緊急情況下消防情況“一眼明”。如紫陽街就在每個入口處的牆上懸掛了“紫陽街水源分布圖”,圖中描繪了紫陽街內的各個消火栓位置,以備滅火救援時能夠做到一目了然。

    2.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火認識。古城內居住的居民多為老人和兒童,這部分人一方面滅火和自救能力較弱,另一方面缺乏消防安全意識,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只有加強古城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自防自救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古建築消防安全。可通過組織古城居民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及演練;組織古城街巷商鋪開展全員消防安全培訓;在古城街頭巷尾張貼消防安全知識掛圖和提示牌;將消防安全內容寫入古街出租房租憑合同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減少火災的發生及火災中的人員傷亡事故。

    3、結束語

    古建築是歷史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扎實做好文物古建築、歷史街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全力確保古建築、歷史街區的消防安全,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責任。以上只是本人對古建築防火的一些粗淺認識,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