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同裡古鎮同裡人

同裡古鎮同裡人

日期:2016/12/15 21:48:38      編輯:古代建築
 同裡屬蘇州市吳江區管轄,距區政府僅有數公裡路程,該鎮的規模大小,並不亞於周莊。由於同裡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加之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被列為中國江南水鄉六大名鎮之一,並被世界科教文衛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吳江志》記載,早在五千年前,同裡就有人居住,宋元時期已經“民豐物阜,商販骈集”。由於同裡相距蘇州、上海較近,加之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明代以後的同裡更是屋宇叢密,街道逶迤,而且居民日增,市鎮日擴。今天的古鎮仍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與規模。

\
同裡的巷弄很多,那些窄而幽深的巷弄極富江南水鄉的古鎮特色。  

  同裡史稱“富足之鄉”,原名為“富土”,同裡人認為起名“富土”太炫耀,便將富字上面的一點去掉,上部為同,下面的田加土為裡,更名為同裡。生活在古鎮的同裡人,他們世世代代勤奮苦讀,在車船並行的河岸及街巷,到處散發著詩書之墨香。從南宋至清末,先後考中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近百人。近現代的同裡更是賢達迭現,雅士雲集,書法篆刻家楊天骥、近代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國學大師金松岑、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等均為同裡的傑出代表,他們被合稱為“楊、柳、松、柏”。是這些先賢名人締造了同裡深厚的文化及寶貴的遺產。那些歷史名人今日已是人去樓空,盡管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煙雲洗禮,其故宅風采依舊,向後人展示著當年的輝煌。退思園坐落在古鎮偏東北的方位,於清朝光緒年間建,當年任蘭生曾任安徽鳳陽、颍州、六合、泗州兵備道,後被彈劾落職歸鄉後,便投巨資建造此園,有“退思補過”之意。沿街兩側的古老房屋,房頂飛檐高翹,栩栩如生的磚木精雕,都體現了江南水鄉文化的古樸風韻。三謝堂、承恩堂、嘉萌堂等著名的堂院,均具幽深感覺,顯得一片靜谧。
\

古鎮沿街的店鋪戶戶通船,船娘們每天都忙碌著在街河裡運送游客。  
  同裡是江南水鄉的典型代表,同裡古鎮夾在眾多的湖泊與河流之間,鎮內交錯的河道成為人們水陸並用的交通形式。在古老的居民區,沿河的居民家家連水,戶戶通船,形成錯落有致的水鄉畫卷。鎮內的古橋也很多,多數石橋為古代的名門大戶人家所建。思本橋、富觀橋等均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寓意。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被稱為“三橋”,由於三橋名字中的吉祥太平之意,同裡人的子女婚嫁時,其花轎必過此橋。小東溪橋又名“讀書橋”,橋聯寫道:“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真實地記錄了同裡人勤學苦讀,才學名揚的情景。很多古橋盡管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霜雨雪,至今依然巋然不動。
\
旅游的淡季,小小店鋪的生意顯得有點冷清。  
  車船並行的街河兩側,貫通著一條條狹窄的巷弄,每條巷弄都用不規則的石板鋪地,有的巷弄只能容納一人行走,如遇對面來人只能側身擠過,所以同裡人稱這些小弄叫“一人弄”。街河的兩岸店鋪林立,古老磚木結構的店面房至今保持著明清的風格,顯得格外典雅古樸。沿河的地攤排檔,夜間的燈火通明,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當游客在沿河排檔坐下後,熱情的老板招呼著,大家一同欣賞古城的美景。這時自有當地的藝人湊上前獻唱小曲,也許唱上幾支蘇州評彈,或是流行歌曲,顯得古鎮更有韻味,更加超凡脫俗另有情趣。

\
同裡人做龍須糖很有特色,邊做邊叫賣,悠揚的叫賣聲像唱歌一樣優美動聽。
   樸實善良的同裡人,由於出生在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之鄉,他們為人誠實,信譽至上,經營著大小不等的店鋪,守護在那裡。有的店鋪規模並不多大,生意也並不多繁忙,但是他們比較滿足,習慣了那種並不復雜的環境,簡單的生活讓他們感覺到幸福,感覺到他們的生活與同裡古鎮融合在一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