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張堰古鎮:深閨的寂寞

張堰古鎮:深閨的寂寞

日期:2016/12/15 16:31:33      編輯:古代建築


image

  一處修建中的江南跑馬樓,古鎮居民認為這種重建在很多細節上並未真正恢復原貌。
  
  image

  

  修葺一新的姚家大院如今是南社紀念館
  
  
  

  體檢報告
  
  姓名:張堰古鎮
  
  籍貫:金山區
  
  年齡:1000余歲
  
  綜述:地名含“張”,因傳說西漢功臣張良功成身退曾到此隱居;又傳明代海瑞年少曾讀書於此。曾經的張堰八景如今全部消失,一些古建築年久待修,許多歷史細節惜乎堙沒於荒草野徑。
  
  症狀:結脈(氣滯血瘀)、遲脈(浮遲表寒)
  
  晨報建議:養精活血,強身蓄銳
  
  位於金山的張堰古鎮,曾有“浦南首鎮”之稱。這個千年古鎮早在唐朝時期,就已成集市。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張泾河,貫穿鎮域。這裡曾誕生了許多文化名人,2011年正式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由於尚未全面開發旅游,張堰在上海眾多古鎮中,顯得很低調。因為低調,這裡的眾多歷史建築、古鎮街道雖已列為文物保護對象,但大多略顯陳舊,亟待修復。
  
  也因為低調,古鎮沒有游客摩肩接踵,在小巷弄裡一個轉身,就能看到樹齡至少百年的桂花或銀杏樹,誤闖入鎮民家中,他們會笑盈盈地帶你參觀古居,臨別揮手說:“下趟再來白相!”
  
  望
  
  一場探寶式的旅行
  
  天蒙蒙亮,趕到張堰,古鎮剛剛蘇醒,氤氲的水氣彌漫在古舊的街巷。沒有旅游大巴,也沒有導游游客,一眼望去,滿是古舊的街道和樓房。但在背包客眼中,張堰有很多“寶”,深藏在小街小巷小河邊。
  
  東西走向的張堰大街位於古鎮中心,是探寶的好去處。一百年前,這裡是古鎮的商業大街。在明、清、民國期間,雲集著各大商號、銀樓錢莊、酒樓飯店,如今仍然遍布著各色店鋪,有老式的布店、修鞋店、糧油店和南貨店,唯獨沒有旅游紀念品商店和一鍋鍋稻草扎肉。
  
  循著兩側的小弄堂探路,不經意間就能邂逅一堵老牆,牆頭擺放著過去建屋用的石頭基座,街道上已拆去的石板路靜靜地躺在小徑裡,高牆上仍保留著雕花窗戶,還有一百年高齡的鐵釘屋門。
  
  張堰的西城隍廟就藏在一條毫不起眼的小弄堂裡。弄堂深處保留著一塊石碑,記刻著西城隍廟的歷史:初建於明代,清代多次修葺,民國曾設金山郵電分局、商會、救火會,解放後曾用作郵電所和學校。
  
  如今,這裡只有兩扇大門隱約透露著城隍廟的氣息,門邊則是一爿小型印刷廠。“你們肯定沒有見過這個!”工作人員熱絡地帶記者進入狹小的車間,地板上有兩個直徑約半米的大鐵蓋,“這是過去西城隍廟的地基,大殿的木柱就固定在這個鐵制的基座上。”
  
  走出城隍廟,穿過張堰大街,走到牛橋河邊,在這裡找到的是一座修繕過的圍牆。圍牆裡高大的桂花樹郁郁蔥蔥,樹齡百年以上,圍牆上寫著“萬梅花廬”,好美的名字。當地居民說,這裡是詩人高旭的故居,曾經種植著眾多梅樹,如今故居已改為社區學校,唯獨保留下這座圍牆。
  
  繞著圍牆往回走,正是午後街邊市場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的月季凝著雨珠,臨河而居人家的小屁孩兜著魚網,在河邊嬉戲撈魚。
  
  聞
  
  常常有人來拍照
  
  “很難想像,在距離市中心不過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還保留著這樣原生態的古鎮吧。”丁軍是張堰人,專門研究張堰歷史文化,在當地小有名氣。朋友圈子裡的攝影愛好者和歷史文化研究人士,經常在他的帶領下,到張堰采風拍照、聽老人家講過去的事。
  
  張堰人好客而熱情,對於游客走入家門拍攝照片的要求,幾乎來者不拒。丁軍帶記者來到留溪路張老先生家,質樸的古鎮如今仍保留了點夜不閉戶的痕跡,大中午的,張老先生家的大門敞開著。跨過門口青石板,穿過廳房,門廳兩側開著木窗,窗台大且寬,窗外是一個玲珑的池塘,池塘中擺著假山,池塘邊是一座三層花架,種著石榴、月季。
  
  “張老師,我們來拍點照片。”在丁軍的一路輕喚下,張老先生應聲而來,直呼“歡迎歡迎”。已年過八旬的他,一生住在老宅。屋子並非大戶人家建造,但屬當時小康之家,一樓所有房間還可通過一條走廊貫通。“這裡原來有兩個廂房,後來拆掉一個,可惜啊。”張老先生說,如今常有攝影愛好者來家裡拍照,“這樣的老房子,現在已經很少了。”
  
  除了攝影愛好者和驢友外,游張堰的人其實並不多,古鎮的餐廳、店鋪大多只為本地居民服務。
  
  “來張堰要早上來,一定要去吃一碗冷面,且是電信局對面小弄堂裡的那家。”這是張堰當地論壇“留溪生活網”上推薦的。要不是丁軍帶路,記者肯定找不到這家樸素的冷面店“新味小吃店”。可惜還是晚了,店主在關店,他們只營業到中午。


  
  
  何時恢復舊時容顏
  
  “張堰有太多好地方。”南社紀念館相關負責人、張堰古鎮姚家傳人姚昆渝感歎。如今68歲的他,幾乎一生都在張堰生活,曾經歷過張堰的繁華,也見到如今的沉寂。
  
  翻開金山歷史,記載張堰曾有八景,“這八景,我小時候都見過,現在幾乎一個也沒有了。”姚昆渝一邊說,一邊搖頭,“太可惜了。”
  
  姚昆渝帶記者一路探訪這些已經消失的美景。“這裡過去是板橋”,板橋曾是張堰最大的一座古橋,橋高七米,書中這樣形容“板橋夜眺”的景色:入夜登橋遠眺,燈火通明,橋如金龍,河如玉帶。然而,古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拆除,後來新造了一座水泥公路橋,橋下的張泾河也已拓寬。
  
  “那裡有一座廟,叫濕香庵。”姚昆渝站在張泾河邊告訴記者,“濕香牡丹”也是張堰八景之一,庵中多花竹盆樹,牡丹尤甚。如今庵還在,但已改為民居,牡丹早已沒有了。
  
  八景之中,如今唯一尚能辨得依稀面目的,是“洞橋春色”。洞橋是一座小巧的石拱橋,橋附近原先有東城隍廟、覺海庵等,也曾是古鎮的集市之一。如今,洞橋橫跨在一條疏通不暢的小河上,周邊已建起新式小區和普通廠房,石頭橋拱仍在,暮色裡倒影與橋身合成一個圓,但所謂春色已無處可覓。
  
  “這些景色應該恢復不了了。”姚昆渝遺憾地說,由於缺少規劃,部分古鎮風貌已被破壞,但如今仍有很多歷史建築,應趁破壞尚小,趕緊保護起來,修復原貌。他就花費了三年時間,將南社紀念館修繕一新。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取“操南音,不忘其本”之意,時有“文有南社,武有黃埔”之盛譽,也是姚光故居。如今,齊齊整整的老牆、磚瓦已恢復原貌,沿老宅狹長的木梯上樓,木窗、木門、梁柱、走廊等透露著清幽氣息。
  
  “現在,我最關心的就是錢家祠堂了。”姚昆渝說,錢家祠堂是錢氏家族連續五代長達100多年從事古籍刊刻的地方,如今已被列入歷史保護單位,但遲遲未能啟動修繕,“就怕台風暴雨天,這些老古董實在經不起折騰了。”
  
  在這些張堰研究人士看來,張堰的保護和開發一定要對現有建築實地考證,做好規劃和設計,恢復其當年風貌,“不要全都修成新的,不倫不類,還不如不修。”只有保護好歷史建築,才考慮按古鎮旅游開發。
  
  
  
  旅游路線圖漸漸浮出
  
  擁有如此眾多的旅游資源,張堰也希望得到更多慧眼的賞識。
  
  一條“我看張堰古建築”的旅游線路已初具規模,串聯起多處老建築,其中,曾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作為金山黨派活動主要場所的陳家老宅已得到保護性修繕,相傳明代海瑞年少曾讀過書的吳家花園也變身張堰公園開放,更多老建築將陸續得到修繕,並恢復其原貌。
  
  記者在政安弄看到修繕後的陳家老宅,這是“回”字結構老建築,是具有明清風格的江南民居,距今約130年,共600多平方米,兩層樓房設有12間大小廳和房間。這種有南方走馬樓式建築,如今在張堰僅余兩座。此次修繕中,保持了原建築磚牆木梁結構、飛檐藻井等風格,以及二樓四周可通行的走廊,多個房間還保留了百余年前進口的彩色刻花玻璃。
  
  另一重要建築張堰公園,也於近期重新改造開放。張堰公園曾是元代吳家的私家園林,張堰吳家先世吳充,福建崇安人,是北宋神宗時期宰相,與王安石是兒女親家。明代海瑞與吳家是親戚,相傳他年少時曾在吳家花園讀書。去年張堰公園進行了全面修繕改造,園內保留了兩株銀杏,均250年以上樹齡。
  
  張堰鎮目前還有不少歷史建築,如廣西太平知府吳梁所立的三命坊,始建於清末民初的橫港天主堂,以及張堰最古老的弄巷和街區石皮弄等。據悉,有關部門會逐步推進保護修繕和開發,並將這些歷史建築串聯成一條“古鎮游線”,讓更多游客能感受張堰的人文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