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堰古鎮:深閨的寂寞
日期:2016/12/15 16:31:33   編輯:古代建築
|
一處修建中的江南跑馬樓,古鎮居民認為這種重建在很多細節上並未真正恢復原貌。
|
||
修葺一新的姚家大院如今是南社紀念館
體檢報告
姓名:張堰古鎮
籍貫:金山區
年齡:1000余歲
綜述:地名含“張”,因傳說西漢功臣張良功成身退曾到此隱居;又傳明代海瑞年少曾讀書於此。曾經的張堰八景如今全部消失,一些古建築年久待修,許多歷史細節惜乎堙沒於荒草野徑。
症狀:結脈(氣滯血瘀)、遲脈(浮遲表寒)
晨報建議:養精活血,強身蓄銳
位於金山的張堰古鎮,曾有“浦南首鎮”之稱。這個千年古鎮早在唐朝時期,就已成集市。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張泾河,貫穿鎮域。這裡曾誕生了許多文化名人,2011年正式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由於尚未全面開發旅游,張堰在上海眾多古鎮中,顯得很低調。因為低調,這裡的眾多歷史建築、古鎮街道雖已列為文物保護對象,但大多略顯陳舊,亟待修復。
也因為低調,古鎮沒有游客摩肩接踵,在小巷弄裡一個轉身,就能看到樹齡至少百年的桂花或銀杏樹,誤闖入鎮民家中,他們會笑盈盈地帶你參觀古居,臨別揮手說:“下趟再來白相!”
望
一場探寶式的旅行
天蒙蒙亮,趕到張堰,古鎮剛剛蘇醒,氤氲的水氣彌漫在古舊的街巷。沒有旅游大巴,也沒有導游游客,一眼望去,滿是古舊的街道和樓房。但在背包客眼中,張堰有很多“寶”,深藏在小街小巷小河邊。
東西走向的張堰大街位於古鎮中心,是探寶的好去處。一百年前,這裡是古鎮的商業大街。在明、清、民國期間,雲集著各大商號、銀樓錢莊、酒樓飯店,如今仍然遍布著各色店鋪,有老式的布店、修鞋店、糧油店和南貨店,唯獨沒有旅游紀念品商店和一鍋鍋稻草扎肉。
循著兩側的小弄堂探路,不經意間就能邂逅一堵老牆,牆頭擺放著過去建屋用的石頭基座,街道上已拆去的石板路靜靜地躺在小徑裡,高牆上仍保留著雕花窗戶,還有一百年高齡的鐵釘屋門。
張堰的西城隍廟就藏在一條毫不起眼的小弄堂裡。弄堂深處保留著一塊石碑,記刻著西城隍廟的歷史:初建於明代,清代多次修葺,民國曾設金山郵電分局、商會、救火會,解放後曾用作郵電所和學校。
如今,這裡只有兩扇大門隱約透露著城隍廟的氣息,門邊則是一爿小型印刷廠。“你們肯定沒有見過這個!”工作人員熱絡地帶記者進入狹小的車間,地板上有兩個直徑約半米的大鐵蓋,“這是過去西城隍廟的地基,大殿的木柱就固定在這個鐵制的基座上。”
走出城隍廟,穿過張堰大街,走到牛橋河邊,在這裡找到的是一座修繕過的圍牆。圍牆裡高大的桂花樹郁郁蔥蔥,樹齡百年以上,圍牆上寫著“萬梅花廬”,好美的名字。當地居民說,這裡是詩人高旭的故居,曾經種植著眾多梅樹,如今故居已改為社區學校,唯獨保留下這座圍牆。
繞著圍牆往回走,正是午後街邊市場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的月季凝著雨珠,臨河而居人家的小屁孩兜著魚網,在河邊嬉戲撈魚。
聞
常常有人來拍照
“很難想像,在距離市中心不過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還保留著這樣原生態的古鎮吧。”丁軍是張堰人,專門研究張堰歷史文化,在當地小有名氣。朋友圈子裡的攝影愛好者和歷史文化研究人士,經常在他的帶領下,到張堰采風拍照、聽老人家講過去的事。
張堰人好客而熱情,對於游客走入家門拍攝照片的要求,幾乎來者不拒。丁軍帶記者來到留溪路張老先生家,質樸的古鎮如今仍保留了點夜不閉戶的痕跡,大中午的,張老先生家的大門敞開著。跨過門口青石板,穿過廳房,門廳兩側開著木窗,窗台大且寬,窗外是一個玲珑的池塘,池塘中擺著假山,池塘邊是一座三層花架,種著石榴、月季。
“張老師,我們來拍點照片。”在丁軍的一路輕喚下,張老先生應聲而來,直呼“歡迎歡迎”。已年過八旬的他,一生住在老宅。屋子並非大戶人家建造,但屬當時小康之家,一樓所有房間還可通過一條走廊貫通。“這裡原來有兩個廂房,後來拆掉一個,可惜啊。”張老先生說,如今常有攝影愛好者來家裡拍照,“這樣的老房子,現在已經很少了。”
除了攝影愛好者和驢友外,游張堰的人其實並不多,古鎮的餐廳、店鋪大多只為本地居民服務。
“來張堰要早上來,一定要去吃一碗冷面,且是電信局對面小弄堂裡的那家。”這是張堰當地論壇“留溪生活網”上推薦的。要不是丁軍帶路,記者肯定找不到這家樸素的冷面店“新味小吃店”。可惜還是晚了,店主在關店,他們只營業到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