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七寶古鎮:割裂的隱痛

七寶古鎮:割裂的隱痛

日期:2016/12/15 16:31:34      編輯:古代建築

  image

  七寶老街上制作漢服的民間藝人李偉峰。
  


  
  體檢報告
  
  姓名:七寶古鎮
  
  籍貫:闵行區
  
  年齡:1000余歲
  
  綜述:七寶屬城中之鎮,離市區最近,“七件寶”傳說為:飛來佛、氽來鐘、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身處鬧市,古跡分散,七寶留在人們印象中的卻只是兩條街,余味欠缺,現外借廣場籌錢維修。
  
  脈象:牢脈(氣喘沉伏)、虛脈(氣血傷損)
  
  晨報建議:打通脈絡,修身養性
  
  說到古鎮,必遠離市區,以便放得下小橋流水人家,但七寶古鎮卻那麼近,仿佛抬腳就能到;如果從徐家匯乘坐九號線地鐵,到七寶,只需20分鐘。
  
  十余年前,七寶老街開門迎客,打出“千年上海,看七寶”的廣告,喊出來了歷史底氣,也透露著開門迎客的迫切。如今,已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以至於非節假日,這裡依舊游人如織。
  
  夾在天南海北的游客中,晨報記者擠進七寶老街,與游客一起感受,七寶古鎮的風韻。
  
  望
  
  一條老街無數小店
  
  穿過“七寶老街”牌樓,走過鐘樓廣場。向右,移步數米,入窄巷,即為七寶老街的北大街。老街分為北大街、南大街,但其實很小,寬不過四五米,長只有360米左右。
  
  擠進北大街,舉目深望,店鋪一家緊挨著一家,人頭攢動。
  
  裹在人流中,不自覺前行,唐裝、旗袍、童裝、鞋子;玩具、扇子、木桶;玉器、瓷器、木器等各式紀念品,琳琅滿目,擺放在兩旁,恍如置身豫園城隍廟小商品市場。
  
  程阿姨來自東北,擠在人群中,看上一家小店的布鞋。被人流擠來擠去,拿起放下,她看了三次。30元一雙還嫌貴,她說:“都是義烏貨,在城隍廟20元,就能買到。”
  
  如果不買東西,抬頭,可以看到白牆黑瓦,拍到江南水鄉了。
  
  沒幾步,就出了北大街。眼前一下子開闊了,那是蒲匯塘橋,曾是一座老橋,始建於明代,十多年前翻修過。因為開闊,游客們紛紛舉起相機。橋下蒲匯塘,河水靜止無波,游船照樣劃過,載滿游客。
  
  過橋,就進入南大街,一樣的格局,一樣的小店林立,只是售賣的不再是各式小商品,而是各種小吃,粽子、甜糕、湯圓、醬豬蹄、白切羊肉,樣樣都有;鹹的、酸的、甜的,各種口味;盱眙的小龍蝦、無錫的小籠、澳門的蛋撻、台灣的烤腸、韓國的小菜、土耳其的烤肉等。最為霸道的,還數臭豆腐,每走幾步,就會遇到一家,幾乎都排著長隊。
  
  走出南大街,左拐幾步,走到鎮企路上,會看到一排嶄新的“明清建築”。門牌號寫著“御前街”。與七寶老街僅隔一條窄窄的馬路。很多游客走到這裡,已分不清身在古鎮何處,忍不住駐足觀望。
  
  不過仔細一看,水泥的牆面、鋼筋混凝土的結構,這是完完全全的新建築,只是“白牆黑瓦”,造型古樸,一樓到二樓已安裝手扶電梯,還未啟用。
  
  “御前街”四面臨街,都是門店設計,但所有門店都沒開業,甚至還沒裝修。值守保安搬一張板凳,坐在門前,“大部分已租出去了,很多商家准備裝修,9月份就能開業。”
  
  一名房產中介告訴記者,“御前街”2011年開始招商,多數房子都賣完了,目前他手裡還有6套,如果買可以包租兩年。價格呢?“15萬元一平方米。”見記者不動聲色,他又推銷起隔壁的樓盤。“江南御府,就在隔壁,要不要看看?全是中式別墅,2010年開盤,單價就5萬元左右。”
  
  聞
  
  原住民越來越少
  
  繞過沿街店鋪,走進與老街垂直的徐家弄。巷子深處,一幢嶄新三層小樓,外立面貼滿米黃色瓷磚。已是午後,老街上嘈雜的叫賣聲被隔在外面。
  
  女主人立於門前,一臉自豪,腳下是剛砌好的瓷磚台階:“誰給我們錢?房子,我們自己蓋的啊!”她指指旁邊低矮破落的舊房,說以前就住那樣的,有錢後才翻新的。
  
  不過,女主人的做法,在這一帶也是個例。滿目所及,多是舊房,有坑坑窪窪的水泥房,也有白牆黑瓦的老房子。外面古街開門迎客,裡面民居卻承受著風吹雨打,默默記錄歲月的遺痕。
  
  “原來住的人都走光了,舊房子都租出去了,也就一些老人還願意住在裡面。”女主人目睹歲月變遷,一臉落寞。
  
  幾米之外,是黃阿婆的家。房子因為靠街,外面是古街店鋪;一牆之隔,黃阿婆住在裡面。黑瓦、木梁,還保留著一百年前的樣子。
  
  今年85歲的黃阿婆,已是滿頭銀發,生於斯,長於斯,從未離開。孩子在城裡買了房子,她不願意去住。隔壁是黃阿婆的阿姐,關著門,在房間裡看電視。阿姐有五個孩子,也全住在市裡,她也不願意出去。
  
  哪幢房子住著什麼人,又有怎樣的故事,黃阿婆都清晰記得。如今,街上的游客越來越多,但住在這裡的人卻越來越少。黃阿婆還是喜歡出去逛逛,在石板古街上走走,到廣場上轉轉。“那裡人多,大家聚在一起,熱鬧。” 
  
  
  何處安放那千年的歷史
  
  來自河南的大學生游客小李和同學結伴,搭乘高鐵,抵達虹橋火車站,轉乘虹橋樞紐5路公交車,一路期盼著來到“七寶老街”。一頭扎進老街,從北擠到南,買了一堆小吃。但回頭一看,老街已然逛完。
  
  “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的七寶古鎮,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千年古鎮,僅僅是一條南北長360米的“七寶老街”嗎?小李有些困惑。
  
  七寶,何處安放千年的歷史?
  
  他回過頭去,尋人便問,除了老街,七寶還有哪些古跡?游客搖頭,店家搖頭。失望之余,小李和他的同學只好搭乘地鐵九號線趕往市中心,帶走的只有那一大包他自己都分不清楚的,這糕、那糕。
  
  七寶,緣寺得名,寺為“七寶教寺”,始於宋初年間。目前,仍有遺跡可尋,位於七寶二中校園內。征得校方同意,記者才得門而入,見到了僅存的“蓮湧堂”。如今這裡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整修一新。趴在窗戶可見房間內,凌亂儲放著學校的桌椅等雜物。
  
  依舊屹立的,還有庭中那棵梓樹。傳說已屹立千年,其枝干似龍爪,就是“七寶”之一的神樹。如今這棵梓樹已枯死,枝干上爬滿綠色的籐蔓植物,倒是郁郁蔥蔥。
  
  斗姆閣也是七寶一處知名古跡,建於明末清初,為道教建築。不過,同樣不好尋找,它位於交通大學農學院內。從寶南路門口進入,如果保安不攔的話,再行幾十米便可達到。這是一幢極富古典美的兩層小樓,斗拱托檐,八角飛翹。不遠處是一幢四面廳,只不過靠北的一面緊貼一幢居民樓,已難窺其貌。
  
  兩幢古建築之側,有兩棵銀杏挺拔,都有700多歲。古樹依舊生機盎然,靜靜伫立,彼此守望。
  
  切
  
  缺錢是最現實的問題
  
  七寶古鎮事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古鎮的保護開發單位。
  
  公司管轄范圍,東至新鎮路、西至七莘路、北至青年路、南至寶南路,核心管理區域就是“七寶老街”。蓮湧堂、斗姆閣等都不在其所轄范圍內。
  
  相關負責人介紹,七寶老街的保護方針是“修舊如舊”,開街之初就強調,“統一布局、統一招商、統一管理”。古鎮公司非常重視對七寶歷史文化的保護與挖掘。北面鐘樓安放的就是明代的銅鐘,南面“老行當”依舊在敘說過去七寶人的生活。南大街頂端的蟋蟀草堂,還在講述七寶蟋蟀的故事。位於蒲匯塘橋旁邊的皮影館,老皮影傳人有時還會免費給游客表演。
  
  歷史還在,文化也有,但很多游客還是禁不住感歎:“北大街是小商品一條街,南大街是小吃一條街”。
  
  該負責人透露,如何提升老街的消費層次,也是古鎮公司在思考的問題。
  
  無論是原來基礎的提升,還是進一步的保護開發,都需要投入,而古鎮公司資金並不充裕。
  
  該負責人介紹,七寶老街不收門票,只有個別場館象征性收費。雖然公司也經營部分店鋪,但有些店鋪要倒貼。位於南大街的七寶茶館就歸古鎮公司經營,每日下午都有評彈演出,吳侬軟語,咿咿呀呀地說唱兩個小時,茶館只收2元,而且還附送一壺茶,老人匯聚,場場滿座,但對古鎮公司來說,卻是場場虧錢。
  
  缺錢,這是最現實的問題。
  
  就在今年初,古鎮公司通過新發展決議,決定同意鐘樓廣場外借,借以創收;向外借(貸)500萬元,用於老街維修,保障安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