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時代的印章文字什麼樣?隨著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9日公布“首批100件秦封泥精品被確定為國家等級文物”,好奇的人們或許可從這座專題書法藝術博物館的秦封泥展覽中,獲得歷史、科學和藝術的多重享受。
封泥亦稱“泥封”,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三大文書程式之一,主要用於以竹簡(或木椟)為載體的典籍和往來文書上,猶如現在的火漆一般起到“以檢奸萌”的作用。隨著魏晉時期紙張出現後,人們遂改為“钤朱”形式,“封泥”便退出歷史舞台。封泥易毀難存,截至1994年時專家認可的秦封泥總數不過十余枚,隨著西安漢長安城遺址1995年後意外出土數千枚後,秦封泥遂成為一時顯學,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檔案館”。
陝西省文物鑒定研究中心主任尹夏清說,去年12月,陝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組織專家對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藏明清以前154件文物進行了現場考察和確認,最後104件代表性文物確定為國家等級文物,其中秦封泥100件。譬如“右丞相印”“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鹽”等5件為一級文物;“陽陵禁丞”“骊山飤官”“內史之印”“蜀左織官”等15件為二級文物;“少府榦丞”“芷陽丞印”“上林丞印”“高章宦丞”“白水之苑”等57件為三級文物,其他則為一般文物。
古文字學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輝認為,秦封泥是20世紀陝西出土文物的亮點之一,是古文字和中國古代職官、地理研究的裡程碑式發現。雖然陸續出版了一些專題性匯編和研究性文章,但在出土地西安卻長期難以呈現在觀眾面前。如今,書法藝術博物館以專題形式展示跨越百余年歷史的戰國秦和秦朝的珍貴封泥,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