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文物要保護,不要“保護性破壞”

文物要保護,不要“保護性破壞”

日期:2016/12/14 10:53:43      編輯:古代建築

    近幾天,杭州西湖邊文物建築秋水山莊上演的一出“變色記”,讓市民群眾和專家學者大驚失色。作為文物本體一部分的秋水山莊門樓,在修繕整治中先是被刷上黃色,遭網民“吐槽”太過刺眼後,又在半天內緊急決定蓋了層灰漆。     近日,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請來文物保護、歷史建築研究、文保技術及色彩學方面的5位專家,上門為秋水山莊“會診”,論證補救措施及下一步設計施工方案。杭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對此也正面回應:在城市環境整治中要慎重對待歷史建築的修繕,認真落實專家參與的嚴格審核機制,並廣聽民意,更好體現城市文化和特色。     秋水山莊為上世紀30年代著名報人史量才以愛妻沈秋水的名字命名修建,是杭州市級文物保護點。按管理方的說法,這次是想“修舊如舊”,按照史料將門樓從灰色恢復為黃色,但選的黃漆顏色太艷、不夠協調,“出發點是好的,但好心辦了壞事”。     先莫急著討論是黃色好看還是灰色好看,是梳洗美容還是胡亂毀容,這一事件中值得思索的問題是,管理方對文物建築“動手腳”,事先並未經過充分論證,也未依法依規向文物行政部門報備方案,更沒有聘請有相應資質的單位來設計和施工。     “好心辦壞事”,這個理由聽起來很耳熟。應該說,隨著各級政府和公眾文保意識的提升,文物保護正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重視之後應保護什麼、如何保護。一些地方雖加大文物保護投入,但修繕維護卻未按法規要求、未遵循相關規范,在理念和技術層面都達不到應有的水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金碧輝煌、光鮮亮麗,對建築遺產過度修繕。本意或許是“保養性維護”,結果卻釀成“保護性破壞”。     既然文物保護是個“技術活”,就得尊重其內在規律和保護原則,文物保護工程的設計、施工便容不得“任性”妄為。 (來源:人民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