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經驗 資陽“拿來”

古鎮經驗 資陽“拿來”

日期:2016/12/16 17:58:52      編輯:古代建築

怎樣建“西部節能產業之都”,資陽赴廣東中山古鎮“中國燈飾之都”考察,尋找答案——

余笠新本報記者張守帥

一無產業歷史,二無龍頭企業,資陽建設“西部節能產業之都”的口號甫一提出,便備受關注。

一方面,資陽借助相關重大項目開工為契機,加快制定節能產業規劃;另一方面,近期不斷派出隊伍到“中國燈飾之都”(下稱“燈都”)廣東中山古鎮考察,以尋求可以“拿來”的經驗。

5月初,資陽市政協將調研報告印發到各部門,由此引起一場大討論。

思想怎麼解放?

吸引人才回鄉創業,承接東部燈具產業轉移

古鎮面積不大,僅47.8平方公裡,遠遠不及雁江區中和鎮,但國內燈具生產總值,“2009年是74.14億元,幾乎相當於同期整個資陽市的1/6。”資陽市政協主席羅雪松感慨,“不愧是燈具潮流的發源地,歐洲推出的最新燈具,24小時後便能在這提貨。”

30年前,古鎮還是農業鎮,甘蔗田阡陌縱橫,大小魚塘波光潋滟。1978年,古鎮的曹一村,開始將一半土地承包給農民,試行“家庭聯產承包”,而當全國推廣小崗村經驗時,卻又將土地集中投標“流轉”承包了出去。那時,“洗腳上田”的農民,開始投身二三產業,燈具作坊出現。

資陽的節能產業,雖較古鎮晚起步近二十年,但面臨新形勢下結構調整的機遇,而且隨著交通瓶頸突破,“成都區位、資陽成本”優勢顯現出來,當前可利用與四川溫州商會的合作,積極承接東部燈具產業轉移。

“思想解放,永無止境。”羅雪松深有感觸地說,在古鎮打工或經商的資陽人達2000余眾,資陽市可吸引他們返鄉創業。

產業怎麼起步?

淘汰落後產能,資陽要站在巨人之肩,發揮後發優勢

燈飾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勞動投入多、資本投入少、投資見效快的特點。古鎮燈飾的發展,是從1只燈泡、1根彎管、1條電線的模仿組裝起步的,當時的技術水平不高,附加值也低。

擁有500萬人口的資陽,依葫蘆畫瓢似的發展燈具產業,並不難。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亦表明,企業生產工藝落後,將慘遭市場淘汰。古鎮的大型企業,正加速向新能源、新光源等新興產業挺進,而這恰是“節能之都”的真實內涵所在。對資陽來說,這次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發揮後發優勢。

“應避免低水平建設,實施高起點規劃。”羅雪松認為,當古鎮確定要打造“燈都”後,都是在規劃內“高舉高打”,甚至鎮政府不惜耗資5000萬元購買5000棵大樹美化城鎮主干道。

目前,資陽已聘請節能產業專家姚曉宏作為政府顧問,參與編制節能產業發展規劃。據中和鎮鎮長李曉慧透露,中和鎮有望成為資陽市節能產業先行試點的鄉鎮之一,擬在遂資眉高速中和連接線附近,建設一個以節能產業為主的工業園區。

全民如何參與?

古鎮民營經濟占95%,關鍵是使群眾利益最大化

據了解,古鎮登記注冊的燈飾企業近5000家,從業人員7萬余人,產值突破200億元,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燈具企業。

 

在資陽提出打造“西部節能產業之都”後,已經吸引到大量外地投資者關注。古鎮鎮黨委書記吳潤富認為,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群眾的支持和參與至關重要。資陽既要吸引知名節能企業前來扎根,也要鼓勵廣大群眾投身創業,以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作坊鋪天蓋地”的局面。大企業的燈飾零部件,需要成批量地拿到作坊手工組裝。據了解,古鎮的家庭作坊,其實也生產個性獨具、文化特征鮮明的燈飾。從這點看,資陽具有深厚的蜀文化底蘊,更具開發價值。

而鼓勵全面參與的關鍵,則在於使群眾利益最大化。在古鎮,有就業意願的人,都有一份工作,每人都有一份社保和一份醫保,這奠定了穩定發展的社會根基,營造出全民創業的濃厚氛圍。目前,民營經濟已占經濟總量的95%以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