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河道整治讓古橋留住了杭州城市的記憶

河道整治讓古橋留住了杭州城市的記憶

日期:2016/12/14 11:58:51      編輯:古代建築

修繕後的文昌橋

楓樹灣伍郎橋

    江南水鄉,繞不開水與橋的默契。古橋不僅裝點了城市的山水,也記錄下了城市歷史、文化的變遷。

    作為G20峰會其中的河道整治項目,蕭山商城河上的文昌橋、西湖楓樹灣港上的伍郎橋經過修繕後,與水清岸綠的河道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城市山水畫。

    文昌橋延續了一代代“老蕭山”的記憶

    商城河位於蕭山區新塘街道,西起育才路中醫院泵站,向東折南至城河,長約1.7公裡。商城河在整治前,是當地出了名的黑臭河,不僅雨污混流,河道淤積情況嚴重,而且周邊老小區的很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

    河上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文昌橋,因年久失修,橋上雜草叢生,橋洞下堆滿了雜物,甚至還擺著幾口木棺材,不僅住在附近的居民看不下去,連網友們曾在本地論壇裡發帖呼吁:“千萬不能再這樣對待這座橋了,它可是座古橋啊!”

    2015年8月,蕭山區開始對商城河及沿線進行綜合整治。首要任務是截污納管,將生活污水引入正規的市政管網,整治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按照“恢復歷史原貌”、“修舊如舊”的原則,挖掘河道沿線歷史文化碎片,對商城河上的2座古橋進行修繕,尤其對文昌橋,經修繕使其煥發“市級文物保點”的古韻。

    建於清道光17年(1837)的文昌橋,有近180年的歷史。蕭山區河道建設整治中心介紹說,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被廢棄多年的古橋,他們在文昌橋附近建一個與之相配的亭子——文昌閣,呈現小橋流水、樓台亭榭的美麗景觀”方案。

    修繕後,文昌古橋重新煥發歷史積澱的味道,再現了橋梁在蕭紹古運河的歷史地位,延續了一代代“老蕭山”的記憶。

    今年年初,河道已經整治完工。新塘街道半爿街社區的居民田先生說道:“以前旁邊居民經過都是掩著鼻子、連聲喊臭的,現在好了,不僅景觀變美了,歷史韻味深厚了,還能看到有小魚浮上水面冒泡呢。”

    294歲的伍郎橋留住了蔣村人濃濃的鄉愁

    位於西湖區蔣村楓樹灣港上的伍郎橋,是蔣村地區唯一有年頭的古橋,數百年間,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漁船穿梭,見證了蔣村地區的昔日繁華。

    這座橋最早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22年)。過去,這一帶村民都要從橋頭穿行,橋旁邊還有個伍郎廟。因此,保住這座294歲的古橋是楓樹灣港整治項目的重中之重。

    去年10月,楓樹灣港開始整治,西湖區河道建設中心除了對河道進行全面清淤,改善水質外,還結合周邊西溪濕地景觀,種植綠化面積5000多平方米,以桂花、楓樹、球狀植物點綴360米的游步道。

    整治過程中,設計人員在最大限度保存伍郎橋歷史遺存古韻的基礎上,還對周邊環境進行一定的修整,使橋邊環境水乳交融,呈現自然和諧的新面貌。比如,考慮在伍郎橋的兩邊種上水生植物,將伍郎橋面隱於其中,不會顯得太突兀。再比如,橋邊不遠處有一棵蔣村人公認的“風水樹”,伍郎橋邊種植相應草本植物與“風水樹”連成一體,融入西溪濕地的自然景觀中。

    根據計劃,楓樹灣港將於4月底完成整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