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三國遺址公園

三國遺址公園

日期:2016/12/15 15:04:31      編輯:古代建築

  合肥三國遺址公園位於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淝河故道北岸,史稱三國“合肥新城”。據嘉慶合肥縣志記載,曹魏將軍滿寵為抵御孫吳軍隊而固守合肥,在合肥西三十裡,建新城屯兵於此。曹魏視其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和“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是曹魏抵御吳、蜀(主要是東吳)的“橋頭堡”。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合肥新城”破土動工,到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合肥新城”基本建成。孫吳曾於公元230年、233年、234年、253年4次進攻“合肥新城”,均未取得勝利。直至公元280年,吳烏程候、暴君孫皓被西晉大將玉睿活捉,宣告三國時代完結,南北軍事對抗局面終於結束,“合肥新城”所肩負的戰時指揮中心的歷史任務也隨之完成。被《三國志》多次提及的“合肥新城” 是一座固若金湯的“英雄城”,距今已有1773年的歷史。它存在的50年,是可歌可泣、流光溢彩的50年。
  現三國“合肥新城”遺址尚存夯築土城牆殘基大小土墩18處,地形崗巒起伏,護城河水系豐富,西郊風景區蜀山湖就在眼前,秀麗的大蜀山在水一方,信步古城,遺垣古跡,依稀可辨。1985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三國遺址新城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三國遺址新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國遺址公園占地約24.3h㎡,總體規劃按功能分為四大部分,即三國遺址保護區、旅游服務區、三國文化區、行政生活區。
  ● 三國遺址保護區
  三國新城尚存夯土城牆殘基大小土墩18處,土墩外圍為護城河,內為城區。規劃將護城河范圍內區域劃為“三國新城遺址保護區”,保護區待考古發掘後,作為公園二期工程建設。
  一期工程對遺址18個土墩進行保護性修復,移掉與古文化不協調的樹木。為了防止城牆的崩塌,鋪植本地生長的扒根草之類地被植物。
  ● 旅游服務區
  三國新城以北為旅游服務區,為遺址公園主要出入口。遺址公園大門為仿漢式建築,大門兩側布置一組服務設施,如售票、旅游紀念品等。大門外布置廣場供人流集散,在路北布置停車場。大門東邊建游船碼頭、休閒茶樓和綜合服務樓。
  ● 三國文化區
  在三國新城以南建三國文化區,主要建有漢代建築金虎台、新城遺址陳列館、聚閒堂、滿寵草堂。
  金  虎  台:仿漢代禮制建築,在高4.9m的夯土高台上布置一組對稱的建築群。內部展示三國文化及漢文化,台上布置8個大銅鼎。
  新城遺址陳列館:采用漢代建築,以設置新城考古發掘出的文物,供游人參觀。
  聚  閒  堂:用蠟像再現三國名將及有識之士,展示當年戰爭場面,讓游人仿佛置身於當年戰場之中,給游人以感染力。
  滿 寵 草 堂:設置滿寵塑像,配以滿寵自傳及史載資料。
  ● 行政生活區
  在三國新城遺址大門西側,建職工生活區,以解決職工住宿問題。新城外圍為寬度不等的護城河,用片石砌駁岸。護城河上共架不同形式的橋6座,其護欄式樣為仿漢式。公園大門前為一個3000㎡石塊鋪砌的廣場。
  ● 周邊大環境
  為豐富公園游覽內容,滿足合肥市民旅游、休閒的需要,公園外周邊大環境結合租地綠化的形式,來豐富景觀內容。在公園北面建一污水處理站,解決公園污水排放問題,中水用於綠化苗木澆灌。
三國公園建設投資估算和建設時間
  公園一期工程估算投資5200萬元。建設時間為三年:2003—2005年。2003—2004年完成投資1000萬元;2004—2005年完成主體工程及部分綠化;2005年全面完工投入運營,具有接待能力。
合肥三國遺址公園建設已列為合肥市“十五”園林規劃項目、園林旅游“十大工程”之一。三國遺址公園管理處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建設三國遺址公園,科學管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確保把三國遺址公園建設成合肥市一流的集歷史、旅游、休閒為一體的遺址公園,為合肥市園林旅游事業作出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