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年味
日期:2016/12/15 23:44:48   編輯:古代建築
安昌古鎮上年味飄香。
今年已經70多歲的老陳仍在安昌古鎮做著他的扯白糖。
臘腸是紹興市民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殺豬宰羊,蒸糕做糖,歡歡喜喜過大年
每到臘月時,家家戶戶門前掛滿串串香腸,誘人的香氣隨風飄揚,成為冬日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紹興縣北,古鎮安昌便是這道風景所在地。
走在古鎮街頭,隨處可見灌制臘腸的情景。“今年的價格跟去年一樣,每斤35元。我們的臘腸已經賣到香港和美國啦!”1月24日上午,一位古鎮居民如是說。
臘腸俗稱香腸,因在臘月晾制而稱“臘腸”。它是以肉類為原料,經切,絞成丁,配以輔料,灌入動物腸衣,經發酵、熟干制成的肉制品。
2010年9月,安昌臘腸制作技藝列入紹興縣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又被列入紹興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裡很古老,這裡很親切。
公元896年,錢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該地平董昌之亂,因命其鄉為安昌。
如今,安昌古鎮現存三裡長的依河古街市,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粉牆黛瓦的台門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橋,穿梭往來的烏篷小船,風貌古樸迷人,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之美譽。
每到冬令時節,被精心灌好的臘腸掛滿廊沿窗前與屋外,為年夜飯必備之菜,象征“長久團圓”。
在當地,一年一度“臘月風情節”的舉辦,使得臘腸、白糖等特產成外地旅游者的首選。
據介紹,目前安昌古鎮年產臘腸10萬公斤左右。晾曬後的臘腸采用先進的真空包裝技術,儲存時間更久,成為年節時商場
安昌臘腸制作歷史悠長,極富地方特色。清時,安昌鎮上仕宦商賈聚集,對酒席上下酒之物,頗為講究。有人開始改進制作方法,精選豬後腿肉,並輔以佐料,香味優異。經年復一年的制作,安昌臘腸在工藝和配料上愈加推敲講究,成為歲寒之時不可或缺的宴席佐餐佳品。民國時期,鎮上三元樓、明華樓、萃茂昌、同茂泉等酒肆自行曬制臘腸、魚干等作“酤酒坯”招攬顧客,生意興隆。
說到過年,自然少不了酒,而酒文化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
在紹興,黃酒是這座千年古城的一張“金名片”,不過這裡同樣盛產白酒——諸暨同山燒。每年秋季,當地燒酒師們便將收割好的高粱進行打曬、蒸煮、發酵,釀制出純正的飄香白酒。
事實上,生產歷史久,傳播范圍廣,使得同山高粱酒在紹興、諸暨一帶早已婦孺皆知。
此前作為一種地方特產饋贈親友,同山燒被外界定義為“土燒酒”,味道好。如今,這樣的白酒也飄出紹興,飄向全國市場。
4年前,台州商人謝小義,投資數百萬元,在諸暨同山鎮設立醉美人酒廠。目前,工廠年產同山燒100噸,供不應求。
同山鎮隸屬於諸暨市。春秋戰國時期,同山鎮鄉民們就有種高粱釀燒酒的習俗。2008年,同山燒酒更是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悉,千百年來同山燒的燒制工藝及部分古老酒器,依然保留於當地。當地壽姓村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手參與同山燒制作的多道制作工序:以純手工方式在鍋裡慢火蒸煮高粱,直至熟透起膠質,出鍋攤涼後裝入陶制小窖緩慢發酵,再輔以柴火蒸餾滴酒,掐頭去尾入窖貯存,待自然老熟後,便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