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區黑石堰村:古建築驚艷了時光
日期:2016/12/14 11:56:50   編輯:古代建築 縱貫萬全區的洗馬林河、古城河、掉沙河、城東河、城西河等五條大沙河,像一條條躍動的血脈,由北向南流淌在萬全境內肥沃的土地上。高廟堡鄉黑石堰村就是緊臨古城河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
在黑石堰村,隨處可見烏青黑亮的石頭,村民多以這種石頭建房、砌牆,成為一大景觀。古語有雲,“堰”者壩也。這裡黑石多,成壩也,故名黑石堰。很多人帶著對這個稱謂的好奇心來到這裡,用手裡的“長槍短炮”樂此不疲地記錄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漫步村中,一棵樹齡在400年以上的大柳樹震撼了記者的心靈,那盤根錯節的虬枝,堅如石頭的樹皮,嵌刻著歲月的褶皺,似乎都在述說著村子滄海桑田的歷史。
據村裡人講,這裡原本有兩棵古旱柳樹,一棵樹圍4米,另一棵樹圍4.9米,相傳是故人為了紀念先人結義而栽種的,被上級文物部門命名為“京西第一雙雄柳”。2006年,其中一棵無風自倒,另一棵卻枝繁葉茂、鋪天蓋地、益壽延年,至今仍挺立在水塘邊,繼續見證著先人的道義,鼓舞著黑石堰後人道義情懷。
和古旱柳一樣充滿故事的,是村裡的廟宇。
黑石堰村現存完整廟宇為三官廟、文昌閣、關帝廟、龍王廟、古戲台5處,均是清代建築。其中,戲台建築形制為官府做法,民間很少見。這些廟宇多因歲月剝蝕而斑駁陸離,有些木質被風雨侵蝕而顯得滄桑,但古建築的氣質不變,壁畫的精髓還在,明清的風骨依然。
古戲台旁邊,一處飽經風霜的老宅仍保存完好。兩進的院落代表著當年的風貌,嚴絲合縫的青磚外牆、環環相扣的灰瓦,流線型的人字屋頂、細膩逼真的磚雕,無不炫耀著當年的氣派和主人的實力,也彰顯著能工巧匠的智慧。
清朝末年,萬全區廟宇曾遍及城鎮鄉村。頻繁的廟事活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廟會文化,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後經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全區大多數廟宇已蕩然無存,而黑石堰村的廟宇也像一個羸弱的老者,在風雨飄搖之中巍然挺立,成為村子一張蒼勁有力的名片,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前來觀賞。
高廟堡鄉政府鄉長田勝君介紹,作為省級貧困村,黑石堰村1000多村民,貧困人口占了三分之一。然而,隨著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村裡的污水管道已鋪設完成,古建築正在加緊修復,依靠臨近草原天路的優勢,相信這裡的面貌很快會煥然一新,到時候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玩。除此之外,這裡還建設了占地70畝的春秋棚,種植了800余畝露天蔬菜和13000畝的鮮食玉米,游客可以在黑石堰好好享受田園風光。
如今,黑石堰的古建築正在匠師們的巧手中一點一點地恢復著原貌和精神風骨。相信不久後,神秘的黑石堰村必將煥發出昔日的風采,成為我市鄉村文化旅游的又一塊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