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建木作技術基礎

古建木作技術基礎

日期:2016/12/14 21:00:33      編輯:古代建築
枋類的制作
1、檐枋(即檩枋):枋高為一檩徑或按檩徑的8/10,原為高的8/10,長按面闊減半柱徑。兩端頭做銀錠榫(即燕尾榫)銀錠扣。榫寬按枋子高,厚按柱徑的3/10,長按柱徑的1/4。劃枋子長及榫頭,用抽板掐退法作。枋子作完後要彈上中線,在立架安裝時用。四面作饅楞均按各面的1/10 。

2、額枋:大式(帶斗拱)叫額枋。小式(不帶斗拱)叫檐枋。長按面闊尺寸減半柱徑,高寬按斗口計。刮刨光平,彈出中線,兩端作銀錠榫(帶袖或不帶袖),按掐退法進行劃線,枋子四面作圓饅楞。按每面的1/10。

3、箍頭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面前後轉角處。前(後)面與山面搭接相交。長按盡間面闊,山面按廊深各加一檩徑半即長。一端做銀錠榫,榫做法同前。一端作箍頭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頭)作法,長寬同坐斗枋出頭。

4、小額枋:小額枋位置在大額枋下面。作法同前用丈桿打截料、找方、刮料、彈中線、作榫或(銀錠榫),榫寬3/10。

搭角小額枋:是用在轉角處。作法基本同上,但其不同之處,只是角柱榫眼是通直榫。尺寸與穿插榫相同。榫是大進小出,出頭榫為枋子高的1/2,伸出柱外榫長為柱徑的1/2,即將榫的上部減去一半,出下半部榫。山面小額仿,作法同上,但出柱外的半榫,是在上半部,而將下半部榫減去1/2。

5,由額墊板:是用於大額枋與小額枋中間,如沒有小額枋,也就不用由額墊板。板的榫同板厚,寬兩個斗口,插入柱內,深為一斗口。板長按面寬減半柱徑。

6、坐斗枋(即平板枋):安在大額枋上面,坐斗枋與額枋用銷子聯接。按丈桿打截料、找方、彈中線。兩端作銀錠榫。

枋長按面闊。寬三個半斗口。高二個斗口。搭角處長與大額枋的霸王拳一齊。搭角作扣榫與山面相交。

7、重檐大額枋:用在重檐(上層檐)上,長按面闊。稍間按面闊,加半個柱徑,再加出霸王拳,按本身寬的一半(二分之一),高按金柱徑加一,厚按童柱徑9/10 。作法同大額枋。

8、承椽枋:按大額枋的高厚各加一斗口。兩端直榫,其余同大額枋。

又法:長按面闊,稍間收一步架。高按三點三斜椽徑(即下皮往上一個半斜椽徑,椽位一個斜椽徑,由斜椽上皮至枋子上皮為零點八斜徑)。厚按高的十分之八。

做法:兩端直榫寬3/10柱徑,榫長柱徑的1/4,四面作圓饅楞。按木桿的椽花,由柱中到柱中排好椽子距離,劃十字線(即椽子中線),根據椽子的中線用劃出椽窩位。在鑿椽窩時,要往上按五舉斜,鑿出斜椽窩,椽窩深為半椽徑。



檩類的制作

1、檩(檐檩、上、下金檩及脊檩):長按面闊中到中再加1/4柱徑即長。徑按柱徑或十一分之十柱徑。

作法:按面寬丈桿打截料放線,檩徑按金盤檩底為徑,而不是橫向尺寸。放八卦線,砍刨圓。按檩徑的3/10,作出檩底和金盤。兩端作刻半。一端作銀錠榫,一端作銀錠口子,均按徑的3/10。榫長按檩徑的1/4。在劃檩榫的同時按丈桿將椽花排上,為安裝時釘椽子用。

2、兩山盡間及稍間的金檩、脊檩(帶歇山的)按面闊加榫計長外,再加出稍(即推山的長度)。作法同前。

3、搭角檩:用在轉角處,在轉角處作搭角檩。長按面闊再加一個半柱徑即長。作法除搭角外其余同前檩。搭角在轉角處作搭角刻半榫按檩徑四等分,中間留兩分作刻半榫,搭角榫進深壓面闊,檩出頭為一個檩徑。

4、扶脊木:用在脊檩之上。長、徑同脊檩尺寸。扶脊木不作圓形,而是不規則的六方形或上半部作圓形。如按丈桿打截料,迎頭放十字線,按檩徑的3/10找出檩底及金盤線,按直徑垂直中線分為五分,下部占3/5,上部占2/5,與金盤與檩底的外線相連一斜線按線砍刨光平。

扶脊木兩側斜面,按面闊丈桿排出椽花,劃出椽位,用圓規劃出椽窩,按脊部舉架加斜。鑿出椽窩,深為半椽徑。在扶脊木上半部分出脊樁眼,眼的尺寸按金盤見方。在房部鑿出銷子眼與脊檩,用暗銷相連。

板類的制作

1、墊板:墊板是用在檩下邊。兩端交待在柁頭兩肋的墊板口子上。板長按面闊,板高同平水,厚大式為一斗口,小式為檩徑的4/10。

2、山花板:山花板是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的山花上。板長自踏腳木至扶脊木中。寬按踏腳木長為寬。厚一般為一斗口或椽徑的6/10,板拼縫采用錯口縫(高低縫)。山花板一般用立板,下邊交待在踏腳木上,背後交待在草架上,大式的山花板有雕刻(乾坤壽帶、梨花壽帶和金線風帶等)。

3、傅縫板:長隨步架加舉斜,寬為兩檩徑或七個椽徑,厚為一椽徑(寬1.8柱徑,厚1/4柱徑)。

作法:根據步架舉架加斜法,用三拐尺來劃線(三拐尺使用說法:五舉拿頭,見舉舉說,增、減、徹)。

另一種作法是先放大樣,起樣板。如按步架長博縫板接頭

做頭縫榫,在下邊口做托舌。如懸山博縫板,在檐頭的頭部做博縫頭。博縫板交待在檩上及邊緣上。邊緣長按正身椽長、寬、厚為1.5椽徑或兩椽徑。板的背後鑿椽窩,深為板厚的1/3或半椽徑。交待完後在椽位(步架位)釘七星釘。

4、圍脊板:用在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為板長,寬按面闊柱徑兩肋的柱裡皮計算(數塊板拼即全寬),厚按高的1/10。作法:拼縫采用錯口縫(即高低縫)。單塊安裝釘梗條。

5、棋枋板:長按挑尖梁上口至承椽枋下口為長;寬、厚同圍脊板,作法同上。

6、掛落板掛檐板、滴珠板(又名掛檐板):是掛檐板的一種。而滴珠板是用立板制作。板長(高)自斗拱第一挑的上皮計算至壓面石止。板厚是一椽徑或一斗口,寬根據建築物的一周計算。作法:有帶雕刻的,有不帶雕刻的兩種。如有雕刻,板寬可根據雕刻要求分塊及板寬窄而定(雕刻一般為如意頭即雲頭)。

掛落板為立板平面,不做雕刻為掛落板。

掛檐板是用橫向板不做雕飾,有要求做彩畫的。



瓜柱類的制作:

1、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個梁用。按瓜柱丈桿打截料。瓜柱丈桿是根據舉架高(即下梁的平水線至上梁的平水線為舉高),減去上梁的平水加兩端頭榫為瓜柱高。具體作法:放十字中線,彈四面中線。將瓜柱立在梁的熊背的瓜柱眼位上,瓜柱的面中線對准柁的中線及步架中線。吊直,用岔子板岔活(岔子板就是檩椀樣板後帶岔子板),岔子尖一個靠熊背,一個粘墨針,在瓜柱周圍劃上線(為岔活),並將瓜柱的管腳榫按眼劃出。根據岔的墨線及劃的各線進行操做。管腳榫要用鋸開榫,榫要與眼緊密,最好是安裝(栽瓜柱)時用斧子。瓜柱作完將它栽到柁上。用木桿從平水線往上返出瓜柱的實際高度,並作出饅頭榫,剔枋子口,枋子口為銀錠口,寬為3/10。

2、脊瓜柱:脊瓜柱作法基本同瓜柱。有角背用雙管腳榫,無角背可用單管腳榫。脊瓜柱上端作檩椀子,用檩椀樣板進行劃線。正身(縫裡)脊瓜柱作通檩椀,山上用的脊瓜柱在檩椀內做小鼻子,同山柱法。脊瓜柱鑿墊板口子及枋子銀錠口子。脊瓜柱高按脊步舉高加半檩徑即高。

3、雷公柱:雷公柱是用在有推山的庑殿屋頂上。放在太平梁上;也有懸空的作法如四角鑽天,六、八方事等約有雷公柱子,下邊做垂蓮頭或風擺柳等雕刻。雷公柱,一般都帶脊椿,上做寶頂用。庑殿的雷公柱作法基本同脊瓜柱,但在山面有由戗眼,由戗眼根據脊步舉架加斜,劃線剔鑿,尺寸與脊瓜柱同。

4、交金墩:交金墩是用在瓜柱位。由於此處不能用瓜柱,而采用墩。交金墩高按舉架高,寬同瓜柱,長一般為兩個柱徑。

作法:基本同瓜柱,但柁墩是縱木紋受壓,扒在柁背上,所以不作榫,而做暗銷栽榫,上面栽饅頭榫。

5、角背:角背為了瓜柱的穩定(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較多)。長為三個柱徑,高為一檩徑,厚按檩的3/10。上承托瓜柱中間刻出1/4口子,瓜柱雙榫穿過角背,插入梁上。下口栽有銷子。

釘望板:翼角椽及老檐頂完後在連檐以內滿釘望板一層。露明部位應刨光。縫子應做柳葉縫。第一塊望板的柳葉縫應壓住連檐裡邊。


翹飛部位的安裝:

1、缥大連檐:先釘好正身飛頭椽子。在仔角梁頭刻大連檐口子,將大連檐一端固定在仔角梁的連檐口子上。另一端散著頭用釘子卡在正身飛頭上。將大連檐沿縱向鋸成四等份,並在水中浸泡透,然後再缥大連檐。

2、排椽花:在翼角椽位上即望板上面按翼角位彈出翹飛椽的邊線。在大連檐上按數排出椽花。

3、釘翹飛椽:按彈好的椽位線,將翹飛椽後尾粘在翼角椽的望板上不要釘死。粘(釘)翹飛椽時應使翹飛母(閘當口子)一律在小連椽外皮以內不要超出。粘完翹飛以後與翼角椽較正(上下沖)進行老檐,即將翹飛釘在大連檐上完後再盤頭,盤頭按大連檐外皮約2—3cm左右飛頭頭格鋸齊。

4、閘檔板安裝:以翹飛母為准,用方尺格方確定閘擋板口子位置,然後將閘檔板口子剔好,安裝閘檔板。閘檔板長為椽檔加兩個榫深,寬1椽徑,厚同望板。靠角梁的幾根翹飛椽間空隙很小,可以不做閘檔板而用三角木堵嚴代替閘檔板。

5、釘望板:最後在翹飛椽及飛椽上面鋪釘望板一層,望板應一律做柳葉縫,檐頭露明的望板一律刨光。(後尾壓尾望板可不刨光)。

望板:在古代建築的望板有兩種,一種橫望板,一種是順著椽子釘的順望板。橫望板一般為2.5—3cm厚;順望板厚為半椽徑。

小連檐:長按大連檐定。寬為一椽徑,高按望板厚。如用裡口木(可代小連檐)則裡口木長按連檐,高按椽徑一份,加望板厚一份為高。厚為一椽徑。

如不用裡口木,可用木板作閘檔板。長按椽檔加兩榫,高按飛頭高,厚與望板同或2cm厚。

6、草架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

(1)草架柱:長脊部按踏腳木上口至脊檩為長。金步按踏腳木上口至金檩中為長。每檩一根。寬厚按踏腳木高厚的一半。

(2)穿梁:由前金檩至後金檩加兩檩徑為長。寬厚同草架柱。作法:草架柱脊步上端作檩椀子,頂在出稍檩(高步作榫)。下端作管腳榫交在踏腳木上,在金步架處與穿梁作刻半相交。穿梁作法,兩端作檩椀,中間在金步作刻半與草架柱相交。

7、襯頭木:用在翼角椽下,襯著翼角椽往上翹起。長按步架長,高按兩個椽徑,厚為一個椽徑,左右各一塊。兩塊對角鋸開。上面按五舉作斜面。交待在角梁兩側面,上口與椽槽下口平。

如有挑檐桁,在挑檐桁的脊面上加一塊襯頭木,長按步架加一拽加為長,高厚同上。


古建築木裝修

古建築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所謂大木作是指梁架、柱、斗拱、椽望等。

小木作是指室內外檐裝修而言。古建木裝修在古建築木構造中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它是表現中國民族形式的重要手段。古建築裝修包括房屋的室內外所有的門窗、檻框。外檐裝修有檻窗、支摘窗、夾門窗、照壁門,撒帶門、棋盤門(攢邊門)、實榻門、木欄桿(欄桿還有用鉛鐵皮做花心)等。內檐裝修即室內裝修有木板牆隔斷、木頂隔即天花等和各種罩、櫥、博古格等,這些均屬細木裝修即小木作。制作這種裝修在用材上是比較講究,一般采用紅木、黃花梨、楠木、秋木等材制作。另有一種包鑲作法,是用杉木制作外面用較高級的木材包鑲。這些均屬內木作,在清乾隆時盛行。內檐裝修的形式構造與外檐裝修完全相同,但是它不受外界的氣候限制,而式樣繁多如壁紗櫥(是全槽槅扇隔斷)、幾腿罩、落地罩(包括落地花罩)、欄桿罩、炕面罩、書格、博古格等還可施用各種花飾雕刻;還可施用銅制雕龍刻鳳的角葉、人字葉、杏葉鈕頭圈子等。所以在古建裝修上自成一體。


外檐裝修

一、檻框、槅扇的權衡尺度

古建木構造的門窗一般是在建築物的柱、枋、梁之間安裝。在檐柱上安裝的叫“檐裡安裝”,在廊子裡的金柱(老檐柱)上安裝的叫“金裡安裝”。木裝修檻框即安裝料、槅扇、檻窗等的具體制作均各有分數。每槽(間)的檻框、槅扇、檻窗等都是隨間安裝,與大木間架、面闊、檐頭的高低均具有密切關系。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和《清式營造算例》規定,檻框、槅扇邊框抹頭、棂心、裙板和各種門窗、大門等的斷面尺寸和高寬及長度的定制均以檐柱的高低,檐柱、金柱徑的大小為標准計算。

例如:下檻即下坎以徑的十分之八定坎高,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徑的十分之三定之。上檻(中枋)高按下檻高的十分之八來定。抱框寬按下檻高的十分之七定,厚均同下檻厚。

又如:槅扇邊挺、冒(抹)頭的斷面尺寸按槅扇寬的十分之一或按抱框寬面的二分之一定看面,按看面的一點一倍或一點二倍定進深尺寸。如雙面起線應按看面的一點四倍定之。槅扇有四、五、六冒(抹)頭之分。絛環是按槅扇邊的看面的尺寸兩倍定寬,裙板是按槅扇冒(抹)頭的根數由槅扇通高四六分之減去絛環定裙板高。槅扇四六分法是按槅扇全高、槅扇的上冒(抹)頭的上皮起至上中冒(抹)頭上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六,由上中冒(抹)頭上皮至下冒(抹)頭下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四。按幾冒(抹)頭減去絛環余尺寸即裙板高度。另一計算法是由槅扇通高減去所用的冒(抹)頭根數和絛環的塊數,所余尺寸按四六分之,槅扇心占六、裙板占四分定之。另還有其它計算方法;總之要考慮到室內通風,采光的要求。

槅扇通高確定方法:隨檐裡安裝或金裡安裝的位置來定。如檐裡安裝定高按檐柱高減檐枋,下檐定高。如金裡安裝則以廊步桃尖梁下的隨梁枋或穿插枋為准。上檻(中枋)下皮與隨梁枋或穿插枋下皮平,上檻至下檻上皮為槅扇高。上檻即中枋以上安眉子橫披、替樁。次間、稍間槅扇、檻窗高低邊框等斷面尺寸與明間同。

檻窗:上檻即中枋以上與明間取平,上檻即中枋以下、檻窗的上冒(抹)頭與槅扇的上冒(抹)頭平,由上檻即中枋往下翻至檻窗的下冒(抹)頭下皮與槅扇中下冒(抹)頭的下皮取平。檻窗以下即風坎。

槅扇與檻窗定高總要以通風、采光的為主。立面設計盡管明、次、稍間面闊尺度不等,分扇寬窄不一致,但通體高度必須保待一致,否則破壞了立面,影響了建築的美。

檻框即安裝料的名詞、位置:由於檻框其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各有名稱。下檻(下坎、門限)是安在兩柱之間,緊貼地面的橫木。中檻(中枋、跨空枋)安裝在槅扇高的位置上是懸空的枋子。上檻(提裝)安在檐枋的下口,但也有不用此枋子的。抱框是抱在園柱子上,作為立框用,因柱子是園面不好安裝門窗,所以加做抱框。間柱:是安在兩窗戶之間即中間,因窗扇過寬大須分兩扇,故中間用間柱隔開。風檻即風坎,是安在檻牆上或安在榻板上。榻板:安裝在檻牆上(即窗台板)。

大門的種類:根據要求和使用,大門有棋盤門(拈邊門)、實榻門、撒帶門等等。門的尺寸是根據門口而定,門口的尺寸是按“門光尺”排出,在工作實踐中工人師付得出“街門二尺八,死活一齊搭”這也是在人民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一說法。門光尺即八字尺又門尺。門光尺長等於營造尺一尺四寸四分,一門尺全長分為八份(每份為營造尺一寸八分),門光尺又分為四吉四凶。即財(貴)、義、官、吉(福),這為四吉,病、離、劫、害,為四凶。門口的尺寸應選四吉,稱為吉門口,吉門口的尺寸是用門光尺排出如門口高七尺八寸,寬五尺八寸;高七尺三寸,寬五尺八寸;高六尺四寸,寬三尺六寸;高六尺五五分,寬三尺一才六分;高六尺六寸,寬四尺二寸;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三寸;高五尺八寸,寬二尺八寸等等。以上的尺寸均屬“財、、義、官、吉”根據門光尺自二尺一分至十一尺六分共可排出一百二十四種大小不同規格的四吉門口的尺寸。門光尺是清代“營造司”制的,通過實踐門窗及檻框的尺寸與建築物成了比例關系。

二、檻框作法與安裝

(一)下檻:長按面闊減半柱徑或減一柱徑外加榫長即長,高為柱徑的五分之四,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徑的十分之三定之。先按面闊柱子的裡皮至裡皮(落空尺寸)或門口尺寸分出中,按中排出(分出)門口寬的尺寸對照門光尺;兩端鋸出抱豁肩並剔溜肖口子;下檻上面鑿出各框眼,如有余塞板者可留出余塞板槽及抱框眼。

安裝時,按柱頂石古鏡找平,由古鏡往上找下檻尺寸位,按古鏡平往下至地面的距離尺寸做一叉板根據這一叉板一面靠地面一面貼下檻進行叉活即下檻的實際高的尺寸。再進行分作門枕位置定出口子尺寸(代袖)。在下檻兩端上口抱框位鑿出眼或釘溜銷榫。如下檻中間做活坎時應在門枕石位讓出金剛牆做為銷口子。活下坎做法:兩端作榫,坎前臉安提環兩個,在裡面穿兩根帶,帶的位置應作在門扇的下冒(抹)頭下口扇的中位置上。

(二)中檻(即中枋):長按下檻加兩端倒退榫為長,高按下檻高的十分之八,厚按下檻厚。根據門口高,在柱子上號出(量出)中檻位置,往上返量出中枋斷面尺寸。(因中枋安裝是采取倒退活,所以中枋一端作單榫,另一端作雙榫),同時在中枋下面按下檻劃出各檻框眼的線。

中檻做法:先分出開間的中(即門口中),該中線對准下檻中線,將門口位尺寸,抱框位置線過到(劃到)中檻下口面上。中檻立面(即看面寬面)根據中線分出門簪位置,並根據門簪尺寸劃出眼,因門簪下口需要帶袖榫,在中檻上按門簪下口模劃出刻袖線落槽。中檻安裝是用倒退榫,一端做成雙榫,榫長為單榫的兩倍(約8公分,另一端做成單榫。中檻上口靠柱子位用小抱框(小抱框的斷面尺寸同大抱框),中檻上安迎風板(即走馬板)故枋子上口做槽或裁口,裡釘梗條。眼榫做完之後,在前面起線(即雙線)。

中檻安裝:根據門口高劃出的中枋眼線,鑿出眼來,將中枋的雙榫對准先插入眼內,再將單榫對准位,用撬棍撬雙榫處,將單榫撥入眼內,以中枋的門口中線對下檻中線為准。撥完吊垂直即找平後用木楔將中枋背實。

注:1、吊垂直就是按下檻開間的中對准中枋的中即是中枋平正。

2、在鑿柱子上的中枋眼時在眼的上口要鑿出漲眼,為安裝抱框時用。

3、如沒有門簪就不鑿眼但門龍(連楹)用釘子釘即可。

(三)上檻(即提裝):長按中檻長,高為中檻高的三分之二,厚同中檻。上檻安裝在檐枋下口。上檻下口做法同中檻上口,小抱框,小間柱眼和迎風板槽。前面在下口起一口雙線。兩端作抱肩(同下檻抱肩作法)。

(四)抱框:長按門口高加兩頭榫長即長,寬同門框或按下檻的十分之七,厚同中檻。抱框是貼在柱子上。先將抱框長短(讓出兩頭榫)鋸出來,做榫、起線,如有魚腮板做好槽或裁口、剔肩鑿眼;將抱框按著下檻抱框位置立直對准中檻抱框位置用線垂吊直(吊抱框裡口),如果抱框大出位置線的時候,要求上下一致,量出位置線與抱框相差多少按著差數做一塊叉子板進行叉活。

叉活的方法是:將叉子板一邊貼緊在柱子面上,另一邊用劃簽(鉛筆也可)貼緊叉板,順著抱框從上往下劃出相差的部分即為叉活。根據叉好的抱框線,進行砍做抱豁。抱豁做法是根據所畫線,用裁口刨子裁下多余部分(即差活),中間用鍽鏟剔鑿或用斧子砍。如果嚴格要求抱豁還要刨光。

(五)門框:長為門口高加兩頭榫長即長,寬為下檻寬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檻。

做法:先按門光尺排出門口高的尺寸劃線,兩端各按3公分長劃榫,前臉上端肩或做膘實肩,下端做榫直插(墩)在下檻上,在口裡看面起雙線如果帶余腮兩口均起雙線並同時打槽裁口做線肩。安裝同抱框先將中枋提起門口就位。

(六)榻板(窗台板):長按面闊減半柱徑,寬按檻牆厚加兩邊盤頭(約2~3公分)或按一點五柱徑定寬,厚零點二八柱徑或按寬的四分之一。

做法:先將榻板刨光(刨一個好大面、兩個小面)落出薄厚寬窄尺寸,按檻牆中(柱中)順板長彈出中線再按面闊在板上分出中;用兩根卡桿掐出柱與柱的裡皮落空的實際尺寸,按開間中將掐的尺寸過到榻板上並號出長短尺寸線同時讓出抱豁肩;圈活:備約30公分長的灰板條數根,用灰板條圍圈柱徑的半徑園形,用手卡住過到榻板的開間長度尺寸線上,先將榻板架起,(最好按間的位置放),用掐來的半園柱徑的灰板條,將板條靠貼柱中即榻板中線,將圈的園對准面闊落空的尺寸線上,用劃簽按灰板條一一點上,用線連接為半柱徑即園抱豁。根據坎牆的寬度和柱徑尺寸退出八字(八字按六方尺劃線)。在榻板外上口楞倒小八字楞。

注:制作榻板時先將板用架在每間的原位避免兔錯位,做完號上每間的號位,如東次間,西次間等或作完一間安裝一間。

(七)風檻(即風坎):風檻是用在各間的榻板之上,長按下檻,高為下檻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檻。

做法:先按榻板上口的板面位置掐出長的尺寸(同榻板作法);將掐出的尺寸劃在風坎上,兩端作出抱肩(同下檻方法);下口與榻板應有暗銷(裁榫)與榻板相交,在坎的上楞起一口線。

(八)門枕:門枕有木制、石制的兩種。就木制的一種來講,長按下檻高的二份半,寬按下檻高,高按下檻的五分之三。做法:首先分出中,按中劃出下檻厚的尺寸往回按十分之八下檻落袖,門枕中下檻處三面作刻,各面袖口尺寸均約1公分即可。

(九)門龍及連楹:門龍,連楹均是安在中檻上用於開關門扇之用。。門龍長按面闊減一個柱徑,寬按門邊厚的二份,厚按門邊厚。另一計算是寬按中檻寬的五分之四,厚按寬的二分之一。

做法:門龍根據門扇(槅扇)數量位置分出海窩尺寸,靠檻框的裡面在海窩處留出縫路(約1公分至1.5公分)。按門軸的圓徑作出海窩,在門龍外口劃出弧線。

連楹做法同門龍,但外口不做弧線。注:以上兩種做法均可用在街門,垂花門等,如有門簪者需同時做出門簪眼以安裝時用。

(十)門簪:門簪是安在街門的中檻之上,有用兩個的,有用四個的。形式有多種,但一般多用於六方形的。門簪長按中檻厚一份,門龍寬一份半再加本身徑的四分之五湊即共長,徑按中檻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門口寬的九分之一。

做法:門簪是兩根打對開榫(榫是偏中榫,在劃線時要讓出荒料約4公分),門簪下口帶袖(袖深約1公分)。如用六方形的各角均作梅花角(海棠角)。

注:為了做的一致,而又節省木料,一般采取兩根對著鋸開。用別簪別住,門簪與門龍交待在中檻上,因門簪不得用釘子釘,而是用榫連接,門簪的榫是穿過中檻門龍的,所以門簪後尾出榫部分用別簪(小木楔)貼緊門龍備緊備實,要牢固。別簪最好用堅硬木材或竹子做成。門簪前臉可做花紋刻字(因門簪前臉是立紋不能雕刻,需用木板刻制花紋等,此種作法稱為“鬼臉”)。


三、門扇制作與安裝(棋盤門、撒帶門、實榻門)

(一)棋盤門即攢邊門:棋盤門分為兩扇對開,用子室外或室內,四邊框采用攢邊、裝板心,背後穿四根帶。門扇的高寬根據門口而定。如門扇的高度的計算,按門口高外加上下碰頭(按傳統做法是上碰七,下碰八來計算)現可按上下碰頭各為2.5公分計,共為門扇高的實用尺寸。門扇寬按門口寬外加門肘和掩閃(門肘按門邊厚計,掩閃按七分即2公分)共計為寬的實用尺寸。

1、打截料:門邊長按門口高加下檻高共長,寬按門口的口料寬的十分之七,厚按邊寬的五分之三。上下冒(抹)頭,長按門口寬加門肘和掩閃共湊長,寬、厚同邊。門心板長寬均按門心計算,板厚為邊厚的三分之一。穿帶料長按門扇寬外加一個邊寬為長,寬按門邊厚,厚按門邊厚的三分之二。

2、做法:劃線,根據以上計算配料打截料,刮料。先劃門邊劃線時要打對,避免一順,帶有門肘的邊用合角肩城,不帶門肘的大邊用大割角線,分出穿帶眼的位置;門帶分法:按門心高的尺寸分為四份,中間占三份,兩端各占半份,同時劃出插關眼;抹頭劃線,抹頭長按以上計算的尺寸,一端劃合角肩線,另一端劃大割角看線,可作漂肩或實肩),在抹頭的裡口作打槽(即頭縫槽)。門心板:先將門的四邊框攢起來即攢邊,找好皮楞、串角、四角要求嚴實。根據門心的寬長打截拼板,先將門心板的大面刨出一個大面,按門心尺寸進行掩心板,作頭縫榫,將門邊攢上,看門心板是否嚴密,再進行穿帶(穿帶的尺寸位置按門邊的眼位過到門心板上即穿帶尺寸)。穿帶之前不要把帶的兩端榫做出來,等穿完帶再開榫,帶要穿緊、嚴實,要用斧子往裡貫帶,最後攢邊使膠夾楔淨活。

3、安裝:先將門扇安好,倒出門肘,安裝上下套簡(有鐵制的、銅制的之分)並將踩釘釘牢(踩釘位很據門肘中釘);按門扇的位裡尺寸,根據踩釘穩海窩(即鑄海窩,可用白礬或樹脂膠貼牢)。

(二)撒帶門:所謂撒帶門是一邊有門邊,另一邊沒門邊,所有的帶均撒著頭,故稱撒帶門。一般用在街門和屋門,門高、寬的尺寸同棋盤門。

做法:撒帶門使用一根門邊,不用上下抹頭,只用穿帶交門心板與之連接。撒帶門的長、寬、厚同棋盤門計算、劃線、分帶、鑿眼,計算上下碰頭、門的掩閃、讓助等均勺均同棋盤門。只是穿帶一端作榫,另一端撒頭。

(三)實榻門:此門一般使用於城門、宮門,實榻門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做框兩面包鑲,另一種是沒有邊框,裡外均用同一厚度板拼裝組成實心門,稱為實榻門。做法:有門口(檻框)的,高、寬尺寸按棋盤門計算法。如沒有門口。可按門洞尺寸加肘,加掩閃和上下碰頭來計算高、寬尺寸,門厚根據棋盤口的門邊厚計算。

實心板縫的拼縫一般采用龍鳳榫,組裝是用暗帶較多,但也有用明帶的作法。暗帶作法首先考慮門釘的路數來定帶數及帶的位置,均鑿透眼,暗帶用抄手楔對穿。

實榻門一般都用門釘,門釘分為五路,七路、九路,在清代要求是按建築物的等級來確定路數,有著嚴格規定的,不得任意使用。如最高級的建築物上用縱橫各為九路,其次是縱橫七路。最少的為縱橫各五路。門釘的直徑和釘的高度計算是根據釘的路數而定。如五路門釘間距為兩個門釘的直徑,如七路門釘間距為一個半門釘的直徑,如九路門釘間距為一個門釘真徑。

計算門釘是以大門的門扇寬減去裡大邊的尺寸來定門釘的直徑和門釘的高。

如大門扇寬減去大門裡邊寬及釘路數加釘路空當除以門寬,等於釘的直徑。門釘的直徑等於門釘的高。

(四)屏門:屏門一般為四扇,有方形口、有圓形口(即月亮門口)。屏門用木板制成,屏門的板厚是根據門高來定的,門高一丈,得板厚二寸。

做法:屏門高按口高定之,寬按口寬分四份加錯口定寬。上下冒(抹)頭,冒(抹)頭作頭榫及頭縫榫。板的背面穿屏帶(一般為四根帶,帶的位置與棋盤門帶同)。帶的用料一般要求堅硬干燥的好料,屏門按傳統要求不用合頁,而用額項、碰鐵、海窩,前臉釘吊環。

屏門口上一般都帶有凌角木,凌角木相交於口的上坎上,並承托過木。

注:穿帶用料一般用干燥堅硬的木料(或竹子)。避免木材變形。頭縫榫兩邊榫要求用在割角處;中間榫應盡量趕在板的拼縫上,如拼縫較多可加一個榫。穿帶的位置根據門高均分四份,中間分為三份,兩頭各分占半份。穿帶料要求要厚一些,帶穿完再用刨子刨平;穿帶時,先插入槽口內用腳踩著一端(以防翹起造成劈裂),另一端用斧子往裡貫,貫緊為止。

凌角木做法:凌角木有兩種作法,一種帶峰,另一種不帶峰。凌角木的尺寸:平頂花牆頭的牆厚為凌角木長,高同上檻高;坡頂牆帽兩出水,按檐出至檐出定長,高從檐頭至上檻的中定高,再加山步板。


四、裝修(槅扇、簾架、檻窗等)

(一)槅扇即槅扇門:常使用在一個房屋的明間和次間的開間上。每間可為四扇、六扇,要看開間大小而定。但在重要的建築物上,常將幾間房子都用作槅扇,看起來很是莊嚴美觀。

1、槅扇按清《工部工程做法》規定:如前所述檐椽定高辦法外,槅扇高按柱徑一尺得門高八尺五寸六分。但在(明計成著)中所述:“古之床槅棂板,分位定於四六者,觀之不亮,依時制或棂之七八板之二三之間,諒槅之大小約桌幾之平高,再高四五寸為最”這就說明定槅扇高要考慮到采光的問題,根據開間(減去檻框)的尺寸定槅扇寬。

2、槅扇的做法:先定邊框,有四抹頭、五抹頭、六抹頭之分。槅扇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單面室內糊紙或裝玻璃,另一種是兩面夾紗作法(高級作法)。槅心的種類很多,有:步步錦、龜背錦、冰裂紋、正搭斜交、四方格、一馬三箭、四方稜花、六方稜花、盤腸、套方等等。根據房間的使用要求,還有一種比較更高級的槅扇作法是落地明(不用絛環裙板,而上下全用玻璃都是透明作)。

3、槅扇心與裙板高的比例為四六比即四六分槅扇之說。雖槅扇四六分,但也有兩種計算方法:①按槅扇全高計,由上抹頭的上皮至上中抹頭的上皮為六,由上中抹頭的上皮至下抹頭的下皮為四,即四六分之。另一種計算方法是按槅扇全高減去上中下抹頭以及絛環,所有的余數用四六分,槅心占六,裙板占四。但不管如何計算,下部都不能低於坎牆。

4、絛環均以兩個抹頭的看面定寬。

5、槅扇邊框的斷面尺寸的計算,大邊的看面(即小面)按槅扇每扇寬的十分之一定之,大邊的進深面(即大面,寬面)如單面起線而一面活,寬按邊的看面的尺寸一點一或一點二定之;如果雙面起線雙層心者,按大邊看面的尺寸一點四定之。槅扇一般都采用仔邊,仔邊的斷面尺寸計算:仔邊的看面尺寸等於槅扇大邊的看面尺寸的五分之三,仔邊的進深面(即大面)為大邊的進深面的十分之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