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圖片來源網絡
面積8萬多平方公裡、人口800多萬的中歐地理小國奧地利是個散發著濃郁藝術氣息的文化大國。與聞名於世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也是這個國家的文化名片。今年6月底7月初,我隨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奧地利,對多姿多彩的博物館留下深刻印象。
在維也納、格拉茨、薩爾茨堡等奧地利各大城市,穿行於大街小巷,不時有造型奇特的博物館大門映入眼簾。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國際的博物館標准,國土面積不及浙江省、人口比杭州市多出一點的奧地利共有規模較大的370座規范化博物館、455個展覽場所,而且許多博物館已形成系列化。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老城面積僅80公頃的薩爾茨堡市,擁有近10家系列化的博物館。而在整個薩爾茨堡州,有80家左右的博物館分布在城鎮鄉村,就連以采礦為生的小山村也興致勃勃地自籌資金建了個礦產博物館,由此可見奧地利人投資興建博物館的積極性之高。
奧地利博物館不僅數量多,門類也齊全,既有位於大名鼎鼎的卡爾廣場、藏著100萬件珍品的維也納博物館等綜合性博物館,也有依托古代帝王宮殿的美泉宮、美景宮這樣的歷史博物館,還有名人博物館、古代樂器收藏館、古代兵器博物館、解剖博物館、避孕和墮胎展覽館、巧克力博物館、幻想博物館等千奇百怪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專題博物館。無論是尋訪歷史蹤跡,還是把脈現代生活,參觀者都可以從各類博物館中找到真實的印記。形形色色、無所不包的博物館就像一本立體的、鮮活的百科全書,滿足參觀者的求知欲。
與中國的博物館基本上免費開放不同的是,奧地利的博物館都要收取參觀費,每人次的門票價格在8歐元左右。這與奧地利政府的文化政策有關。世界各國的文化機構、文化單位幾乎都缺錢,注重文化產業發展的奧地利既對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各種文化機構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又鼓勵開展各種經營活動。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都能獲得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資金扶持,但80%的資金用於博物館設施的維護和工作人員的工資開支,只有20%左右的資金用於展覽活動,這顯然是不夠的。於是,捉襟見肘的博物館成立有限責任公司,開展市場化運作,一方面,通過拉資助等方式面向社會廣募資金;另一方面,千方百計豐富展覽內容,創新展覽形式,吸引參觀人群,增加門票收入。
靈活的經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展覽活動。雖然各博物館都有自己的藏品用於日常的固定展覽,但常換常新的臨時性展覽活動更引人注目,特別是吸引著本地居民不厭其煩地穿梭於各博物館之間。一個展覽尚未結束,另一個展覽已在籌劃中,一個博物館常常同時舉辦多個展覽。我們參觀薩爾茨堡現代藝術博物館時,該館正在舉辦藝術家自畫像展和服裝攝影展。藝術家自畫像展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國,藝術家們用漫畫、攝影、素描、油畫、雕塑等各種形式刻畫自身形象,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表達對世界的看法,令人思緒萬千,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