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7   編輯:古代建築雍城遺址 位於今鳳翔縣城南。《史記·秦本紀》日:“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卜居 雍,後子孫飲馬於河。”獻公“二年,城栎陽。”從德公元年(前677)到獻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間,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過十九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作為國都,雍城築起了規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壯麗宏偉的宮殿,成為當時全國發達的大都市之一。獻公東遷後,雍城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寢及秦人宗廟仍在此地,許多重要祀典還在雍舉行。
早在本世紀30年代, 我國考古工作者就對雍城進行過調查, 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 1973—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有城南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雍城城垣,根據鑽探資料證實,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之上。 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東西長3300、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裡。
雍城城外除東、南以紙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為天然屏障外,還在西垣外挖掘人工城壕作為防御 設施的一部分。現探明西垣外城壕長約1000、寬12.6—25、深5.20米。
雍城城內在春秋戰國時先後建有姚家崗附近宮殿區,馬家莊附近宮殿區和鐵溝、高王寺三大宮殿 區。姚家崗在城內中部偏西,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和一處宮殿遺址。宮殿遺址僅發現西南部分,殘存夯土基東西長8.9、南北寬2.8、厚1—1.2米,西高東低。上有夯土牆, 殘高0.8—0.96米。夯土基的西南西側各有河卵石鋪成的散水,厚0.4米左右。散水多用直徑0.04
米的白色河卵石鋪成。三批64件銅質建築構件分出於3座窖穴。有曲尺形、楔形中空形、小拐頭等10個類型,是宮殿木壁柱、壁帶之類上面所加的飾件和門窗構件。宮殿區、凌陰、窖藏均居同一宮殿區,可能是春秋時秦康公、共公、景公居住的雍高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