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中國白酒文化的無字史書(圖)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中國白酒文化的無字史書(圖)

日期:2016/12/15 15:07:17      編輯:古代建築

 

元代“無形堂”燒酒作坊遺址

 

    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南昌,擁有五處九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一處是中國燦爛酒文化最真實、最完整的證物,它就是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該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如今,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不單單是南昌和中國的財富,它還是世界的財富。

    李渡是江西古鎮、江南糧倉。王安石、歐陽修、晏殊等古代文壇巨匠每路過李渡必豪飲一番。因此這裡留下了“聞香下馬、知味攏船”的千古美譽。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對老廠無形堂生產車間進行改擴建。工作人員在施工時,鐵鍬碰上了硬物。刨開四周的土,發現硬物原來是個陶缸。大家不敢大意,於是小心翼翼地挖,初步判斷是挖到了古代釀酒遺跡。李渡酒業公司立刻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匯報。省考古所經過現場勘察並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後,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經過5個多月的發掘,一個完整齊全的釀酒遺址驚現在世人面前:元代的陶質地缸、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爐灶、晾堂、蒸餾設施、水溝、牆基。出土遺物共350余件,其中70多件為陶瓷酒器。整個遺址呈凸字形,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350平方米。在當年的發掘現場,酒界泰斗、原中國白酒研究專家組組長周恆剛說:一個長久沒法解開的謎團終於在此大白天下了。這個遺址的發現,為我國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實物依據,證實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於“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創其法”的記載,而且最低限度可把生產固態或半固態發酵蒸餾酒的時間推到元代,甚至更遠。對破解中國白酒起源之謎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如今,很多人把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定義為“中國白酒文化的搖籃”和一部中國白酒釀造的“無字史書”。因為它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遺址最全、遺物最多、延續時間最長且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燒酒作坊遺址。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證明元代蒸餾酒生產、發展並在科技史上取得突破最好的遺址。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表示,從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看,可以說李渡無形堂燒酒作坊遺址是中國白酒的一個發源地,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李渡無形堂燒酒釀造古遺址發掘後,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文物考古十大發現之一。並因為其意義尤為重大,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頒牌儀式還特地安排在南昌舉行。2006年6月,該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12月,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與水井街酒坊遺址、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劉伶醉燒鍋遺址、泸州大曲窖池群一起,作為中國白酒釀造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式踏上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路。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有著其它遺址無法比擬的價值。從時代上講,李渡釀造燒酒自元代開始,延續至今已有700余年之久,不僅在中國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是最早且延續時間最長的酒業文化載體。而水井坊是從明代開始,劍南春則是從清代開始。從規模上講,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掘的最大酒窖作坊遺址,已發現的地下遺存面積至少有15000平方米。加上地面的街區、酒肆、商埠,共同形成完整反映中國古代酒業發達狀況的遺產格局,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而河北徐水,四川成都水井坊、綿陽劍南春等地都是僅存地下釀酒作坊,而無酒肆等遺存。

 李渡燒酒作坊,歷經700余年,作坊中的酒分子,經過了元、明、清的發酵、蒸餾,其醇正的酒香真正沁人心脾,李渡萬代留香的震撼,更是一種從物質向非物質的飛躍。走過700年,今天的我們幸福地矗立在如此醇正的酒香中,見證人類的繁華,步入“天地同釀、人間共生”的境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