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仙林發現明代磚窯遺址

仙林發現明代磚窯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3:56      編輯:古代建築
600年前,朱元璋修築南京明城牆時,為了保證城磚質量,他下令在每塊磚上都印制出產地和燒造工匠的姓名。通過收集明城磚上的這些文字,當代學者們發現除了攤派給全國各地的32府148縣燒造之外,還有相當部分的城磚是工部、衛戍部隊等當時駐扎在南京的中央機構提供的。那麼這些城磚是在南京的什麼地方燒造的呢?最近,市博考古隊在位於仙林的南京大學新校區施工工地上發現了一片明代磚窯遺址,考古專家推測這很有可能就是當年燒造“軍字號”或“工字號”城磚的磚窯遺址。  

  窯山下驚現明代磚窯

  仙林大學城最東頭,挖掘機和工程車的轟鳴聲打破了群山間的寂靜。記者眼前是一座被削去一半的小山,新發現的明代磚窯就在小山向陽的南坡上。由於是挖掘機在施工中發現的,所以磚窯是殘破的,高約3—4米高的窯壁已經蕩然無存。但窯底厚達40厘米的堅硬紅燒土,以及殘存的磚砌火塘、煙道還是讓發掘工作的負責人能夠為記者勾勒出這個磚窯的原有模樣:“它呈穹隆形,底邊直徑達3米,高也在3—4米,尾部有3個煙道。磚窯前面還配有一個圓形的封閉火塘。當時工匠們把磚坯碼在穹隆形的磚窯中,然後在火塘裡加柴猛燒,熱氣順著通道滾進磚窯裡,在溫度到達800—1000攝氏度左右時,磚就燒好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發現磚窯遺址的這座山就叫做“窯山”。

  “饅頭窯”符合《天工開物》的記載

  記者了解到,這種穹隆頂的磚窯,和上世紀80年代安徽繁昌縣發現的明城磚磚窯十分類似,繁昌當地俗稱“饅頭窯”。這種性質的磚窯出現在明代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專門描繪城磚制作和燒造過程的“造磚圖”中。明代文獻《工部廠庫須知》中記載,這種窯每燒一塊城磚需要50斤柴草。

  磚窯周邊尋找造磚實物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整個窯在廢棄時就像被打掃過一樣,連半塊碎城磚都沒有留下。現場負責人表示,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當時城磚是國家專用,控制很嚴,每一塊都有記錄,燒好後得全部運走一塊不落。

  這座窯址的北側山坡上,又發現了另一座類似的明代磚窯。以這個磚窯為核心,考古人員在四周布下了籃球場大小的探方。負責人表示,明城磚燒造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這套工序都是圍繞磚窯完成的,因此他們希望在這座窯址的周邊發現當年燒造明城磚工匠們留下的工具等造磚實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