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進文化古村 感歷史氣息(圖)

進文化古村 感歷史氣息(圖)

日期:2016/12/15 22:48:24      編輯:古代建築

  隨著歷史的進步,鄉村田野也開始進入城市化。在城市化蔓延的今日,一些村落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建築,遺留著傳統的文化,在這樣的夏季,走進那些古韻古香的村落,感受歷史的氣息,讓自己的心在這些古老的文化中沉澱。

  文化名村--龍潭

  歷史沿革

  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舊稱龍潭裡,地處熙嶺鄉東南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

  龍潭又名虎朝潭,潭圓似鍋,面積約200平方米,靠潭頭二山像兩只爭食猛虎相撲,使溪面相夾不足3米,形成龍潭瀑布,壯觀秀麗。潭邊巉巖崚嶒,無數古籐老蔓攀援其上,巖間有倒掛樹,古樸俏美。潭邊巨穴,巖石滑如磨,人稱龍床。潭左山腰有龍王殿,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十五,周圍五縣信徒燒香許願者數行近萬。

  1987年,寧德地區文物普查組在龍潭村發現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遺址,說明龍潭村一帶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古人類活動。據傳南北朝時候為躲避戰亂,陳氏自中原遷居龍潭村興基立業,以後有葉氏也遷居龍潭,至今龍潭村有二個姓氏,1305人,人口最多為陳氏,葉氏占少數。

 優秀文化遺產

  “品酒、看戲、觀橋”是龍潭村的一大亮點。

  龍潭村是目前四平戲唯一留存的地方。生於明朝萬歷年間的陳馬朝,是龍潭村四平戲的一代宗師。

  四平戲,俗稱庶民戲,被喻為“明代四平腔的活化石”,為孑遺高腔劇種,於明朝萬歷年間由江西傳入龍潭村。四平戲對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繁榮農村文化起著積極促進作用,其中《天子圖》、《撒青》、《白兔記》、《琥珀嶺》等劇目久演不衰,深受觀眾喜愛。現劇團共有43人,年齡大的七八十歲,年齡小的十幾歲。龍潭村在80年代又培養了一批年輕演員,近年來,四平戲得到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弘揚,多次參加市、縣大型慶典活動和匯演,取得較好的名次,得到群眾的認可。四平戲下大力氣做好申報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目前,四平戲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單,並被國家文化部推薦公布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錄。在每年農歷六月初一為紀念惠澤龍得道升天,演四平戲三天三夜,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則是往古田臨水恭迎陳夫人。

  回村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年間重建。是屏南縣建設完工年代最晚的一座石拱木屋廊橋,被稱為“末代廊橋”。橋拱以塊石拱砌,橋面以卵石鋪設。橋屋建9開間40柱,九檩穿斗式構架,重檐翹角歇山項,造型別致,古樸典雅,橋屋內橫梁上題有多幅楹聯。

  龍潭老酒,是遠近聞名的屏南老酒,有幾百年的家庭作坊歷史,工藝、技術相當有名。現引進了上海某客商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酒業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化、規模化生產。

  古村美食攻略

  欣賞了龍潭的各色特色文化遺產,便要開始尋覓美食了,屏南有很多地方土特產,像香飄四海的夏香菇。屏南素有“中國夏香菇之鄉”的稱號,近年,年產保鮮香菇更是產量大增,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保鮮基地,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

  除了盛名遠播的土特產,屏南還有很多特色小吃可供游客果腹。凡到屏南壽山,必定會嘗到米燒兔。它色味俱佳,油亮的兔皮呈米黃色,兔肉溢出陣陣米香,讓你未食先流涎水。米燒兔制作工藝獨特。秋色鍋邊是雙溪鎮的名小吃,以鍋邊糊用熟油文火慢炒徐徐加入湯汁,再加入適量田螺香菜、朝天椒、味精、老酒、蔥花,煮開三四分鐘即可。既解渴又果腹。食後回味無窮,成為待客佳點。

  “鴛鴦面”俗名“苦椎面”,其色澤如琥珀,質地滑膩而富有彈性;炒之不糊不碎,條條伶俐,食之清滑鮮嫩。相傳,屏南人在唐末時即能制作,采野生柞樹果實,去殼、浸泡,漂去苦味,磨漿,曬成粉、煮熟,切成細條,即成“苦椎面”。從唐末至20世紀80年代之前,屏南人一直用它充饑,緩解糧食缺乏。之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關注以及飲食觀念的變化,純天然野果制成的“苦椎面”自然成為人們青睐的綠色時尚食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