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國慶七天黃金周中,海珠區為市民游客們帶來了一場祠堂文化大餐,無論是用情景劇重演的開筆禮、認祖歸宗禮等祠堂文化全景圖,還是“絕核”廣州話擂台賽、廣府大戲表演等,第二屆“嶺南祠堂文化節”中極富文化意義的表演至今仍讓市民游客們津津樂道。為了把祠堂文化拓展開去,海珠區還對轄區內的近200間祠堂進行探訪,著成《海珠古祠堂》一書對外發布,為這場文化尋根盛宴畫上圓滿的句號。三天的活動時間,共吸引十萬名游客到場。記者了解到,下一屆嶺南祠堂文化節將於2015年重陽節與市民再會。
比拼
擂台賽上挑戰“絕核”廣州話
10月2日~4日上午,黃埔直街主舞台上,一連三天分別上演了精彩的認祖歸宗飲錦宴、“絕核”廣州話擂台賽和廣府大戲等表演。其中,認祖歸宗飲錦宴上,采用舞台表演、全景再現的形式向市民描繪清末民初蒙童開筆禮、“進士”贏國威衣錦還鄉的情景。
尊師重道開筆禮上,由主禮官、民俗文化專家梁謀引領16名幼童,在舞台上呈現了正衣冠、叩首禮、點朱砂、誦三字經、書寫開筆的全過程。梁謀向記者說道,“祠堂是貫徹中國文化的載體,而開筆禮則是中國祠堂禮儀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這個開筆禮很有意義,對於幼童來說,就是啟蒙教育,做人要從開筆開始,‘人’字容易寫,好人不易做。”
“‘扌堅’(keng)你個頭(打你的頭)”、“細氓(meng)崽(幼童)”這些粵語詞你會念嗎?“絕核”廣州話擂台賽上,民俗專家查證找出300多個經過清代嶺南著名學者陳禮注釋的粵語字、詞,由黃埔小學師生組成的黃埔隊迎來了不少本地街坊的挑戰。現場還組織了一支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委隊伍,詳解這些廣州話的由來和字義,成為“粵語詞堂”。
游覽
七間祠堂開展各式文化活動
祠堂文化節,最離不開的當然是祠堂,黃埔古村內的老祠堂早已構建成典型的嶺南民間宗祠藝術“群像”。一連三天,古村內20多個老祠堂逐一迎來游客們的身影:富饒顯赫一時的“梁氏宗祠”,僅存門樓第一進的這棟古建築,現已修葺改建為“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保昌大街東側的胡氏宗祠,深三進硬山頂、灰綠筒瓦,頗顯恢弘。“四水歸源”的天井設計,不僅暗合“一江春水向東流”,更具有歸走雨水的現實作用。
本屆文化節中,海珠區選取了七間祠堂開展各式文化活動。在北帝廟開展了“十八代宗親譜系競猜”,參與者可深入了解中國人在三代之外的父系、母系中的親戚稱謂;文堦馮公祠則有“我們的家園”人文攝影展以及陶藝親子活動和書畫親子活動;晃亭梁公祠有祠堂族譜展;左垣家塾有詩詞楹聯展、開筆禮和《海珠古祠堂》新書首發儀式;潮江胡公祠邀請了專家學者在“國學講座”上開講黃埔村歷史和中國祠堂文化;胡氏宗祠有嶺南地區民間文化傳承基地作品展;端生家塾有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中華傳統工藝大師韓艷剪紙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