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300多年歷史的蘇州會館被拆除。 張祺琪 攝
1月5日,座落在福勝街上的長沙城最後一座保存完好的會館被拆除進行異地重建,有300年歷史的蘇州會館舊宅將不復存在。
“沒有看見有人記錄拆遷過程,沒有看見有人將拆除的磚保護起來,只看見工人將青磚一塊塊往下扔。”生活在蘇州會館附近的一位退休老人見證了拆除過程,他惋惜地對記者說。
300年會館見證長沙歷史變遷
“在長沙歷史上,它算得上是第一會館,也是唯一保留完整的會館舊址。”長沙文物專家陳先樞說,明清時長沙是座繁榮的商業城市,來自江浙一帶的商人特別多。為溝通商情訊息、協調商務、聯絡同鄉、互助互愛,蘇州人在清康熙年間選址福勝街建下蘇州會館。它建成後,不僅是蘇州人行業組織聚會的場所,還履行著管理行業商會的職能。
1938年的文夕大火,蘇州會館燒成一片瓦礫,現在我們看到的會館,是大火之後重建的。
1949年之後,蘇州會館裡不再有蘇州人。新成立的航運局的職工及其家屬住了進來。
82歲的李靜斯娭毑是1949年後最早住進來的航運局職工家屬,“住了50多年。”李娭毑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州會館住了22戶人家,“都是航運局的。”會館裡“細伢子最多的時候有72個”。這些細伢子長大成人後,大多搬了出去。近60年過去了,她還記得這是“蘇州會館”。會館裡別的住戶,或者不知,或者早已經忘記。
住在蘇州會館附近的李先生是河南人,在福勝街賣早餐已經十幾年了,“原來這裡住的人全往河西、星沙這些地方搬了,也沒見誰不願意,畢竟房子實在太破舊了。”
油畫家楊克起近幾年用相機和油畫記錄下了蘇州會館的影像,他說:“做生意都有一個淵源和開始,我們湖南長沙就是源於坡子街,源於輪渡碼頭,但是說到根還是源於蘇州會館。”
異地重建曾遭質疑
早在2004年,長沙市政府就歷史文化街巷和歷史舊宅保護召開專題會議,明確蘇州會館等23處舊宅為受保護的歷史舊宅,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湖南大學建築學院與有關部門簽訂了修復設計協議,由教授柳肅對這些歷史老宅進行統一的修繕設計。“那是第一個方案,是原址保護。現在是異地重建,地都賣出去了,你有什麼辦法?”柳肅很是無奈。
2012年10月,蘇州會館異地重建方案獲得長沙市政府批准,會館將在與原址一街之隔的太平街延長線上重建。
2012年12月24日,蘇州會館開始拆除的次日,映入記者眼簾的是被分解成一堆青磚的殘垣斷壁,拆除現場正有幾個工人在作業,施工現場堆放著一些前期被拆除的橫梁和磚石,放置在這裡已經將近1年了。雖然在這些構件中記者也看到了部分編了號的,而更多有編號的物件因風雨的侵蝕已經模糊了,很多物件連編號都沒有。
據記者了解,現場的施工人員並不是專業的,也沒有具體的規定要求他們如何施工。柳肅教授表示,對於這種歷史老宅的施工,必須要專業的施工人員,像木頭這些容易被侵蝕的物件應該放在室內保護起來。
柳肅說:“蘇州會館這樣的建築在長沙甚至在中國都是極少數的,是長沙近代商業貿易的縮影。在建築學上很有價值,拆掉了也就沒有了。”
“不管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怎麼做,我是堅決反對異地重建。”長沙市政協文史委專家梁小進說,蘇州會館重建後就不再是文物,只能算藝術品,“文物是有根的,即便使用了原材料、保存了原貌,離開原來那個地方就失去了意義,尤其是古建築,離開那塊土地就等於失去了建築形態。”
梁小進等長沙眾多知名學者都曾多次呼吁要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經濟利益驅動力太強大了,不管我們怎麼發文、怎麼呼吁,還是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和悲哀。”梁小進說,“但只要再出現類似情況,仍然會盡力爭取。”
“異地重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陳先樞說,“按照這個辦法,文物的原真性會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說異地重建幾乎沒有意義。”
蘇州會館被人工拆除的消息一出,在市民和網友中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市民黃先生說:“我從小就在河邊長大,是老長沙人,看到蘇州會館被拆心裡真的很沉重。”
有網友在網上發言說道:“說是異地重建,拆了的房梁木頭就隨意丟在雨水中。還有多少歷史文化老建築會被拆掉呢?當有一天遍地都是超高層現代建築時,會不會懷念老建築?”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存漏洞
故宮建福宮花園變身頂級私人會所,梁林故居遭遇維修性拆除……在近年經濟開發建設過程中,關於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問題並不只在長沙出現,如今已是全國都在關注的熱點。
調查顯示,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是毀於各類建設活動。陳先樞表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法律上有漏洞,有很多可以打擦邊球的地方。柳肅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完全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造成的。
也有說法稱,蘇州會館只是近現代保護建築、不屬於文物。天心區文體局一位工作人員對此做了更正。他說,2010年天心區政府就已公布蘇州會館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這表明它的遷移和保護有法可依。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長沙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科長吳文峰介紹,文物異地保護有兩種方式:同質同構異地重建或整體遷移。前者是指保持文物原工藝、原形制、原材料和原風貌,後者是指利用滾軸或其他辦法整體遷移,兩種辦法均未在長沙使用過。
雖然有關部門對“異地重建”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辦法和舉措,但是就目前蘇州會館的拆遷情況來看,似乎顯得很“粗糙”。曾多次承接古建築修繕的施工人員表示:“舊宅很多木構件如木樓板、木欄桿和木門窗已經腐朽,屋架和屋面都有破損,只有青瓦、青磚和麻石還能用。你問我能用上多少,大概30%吧。”
蘇州會館已經被拆遷,懷念它的人們恐怕只能面對圖片和資料感慨長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