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在旅游開發中是生存還是滅亡?
日期:2016/12/14 10:12:4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鎮的價值在於看歷史、看文化、看遺跡、體驗民風民俗
■ 對於古鎮要保護,但如果不開發,同樣也會走向衰敗
■ 古鎮旅游創意在於“錦上添花”而不是“另起爐灶”
■ 讓古鎮原住民實現鎮內居住,鎮外就業,和諧發展
■ 合理規劃控制古鎮人流量,避免“人擠人、人看人和人罵人”的不利局面出現
■ 地方政府在古鎮開發中出現“好心辦壞事”,往往在於角色錯位
漫步青石小路,體驗烏篷游船,品味特色美食,感受古樸民風,觀賞歷史遺跡,這是對古鎮旅游的美好概括。那麼在各地熱衷於古鎮旅游開發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古鎮在面臨商業化大潮的洗禮下,如何繼續它們的未來?為此,關於古鎮的開發與保護的一些問題,我們采訪了北京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沈青先生。
他是中國著名旅游規劃專家、中國十大品牌專家,中國十大策劃風雲人物,他又是“當代徐霞客”、“規劃界的大鵬鳥”,一雙旅游鞋走遍全國近200多個城市,考察了上百個中國古鎮,足跡游遍大江南北無數古鎮,對於時下各地已經持續數年,而且持續升溫的古鎮開發熱,他有話要說。
(一)記 者:旅游的大眾化時代已經到來。古鎮游在近年來的旅游市場中也是方興未艾。那麼請問沈青院長,古鎮旅游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是什麼,對於游客來說,它的魅力和旅游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沈 青: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造就了眾多古城、古鎮和古村。古鎮的魅力在於它們以一種活化石般的狀態保留至今,在這樣一個工業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在一個充滿了緊張與喧囂的城市社會中,古城、古鎮、古村仍然守護著一份歷史的厚重與田園的寧靜,對於中外游客來說,它的旅游價值就在於可以遠離塵囂,穿越時空,回歸到一種過去被遺忘的傳統生存狀態當中。廣大游客可以在古鎮裡釋放壓力,忘卻煩惱,體驗田園寧靜和民風民俗。古鎮的旅游魅力就在於它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有歷史文化可尋。古鎮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尋找千年歷史文化。對於老百姓來說,尋根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古鎮是老百姓千百年來逐步建立起來的原生態的居住環境,因此包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如湖南的鳳凰古城建於清代,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誕生了民國第一總理熊希齡,大文豪沈從文等政治文化名人,因此它具有很強的歷史文化吸引力。江蘇的周莊是明朝大富豪沈萬山家族的發源地,在周莊保留了沈萬山的家族博物館。在這些古鎮的游覽中,仍然可以找尋到千百年來民族歷史之根,民俗文化之魂。至今仍然可以在古鎮上看到很多家族祠堂和文化名人的故居,聽到名人成長的傳奇故事,了解這些家族昔日繁榮的光輝。因此古鎮具有了歷史文化可尋的根脈,對游客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二是有古寺古建築可看。古鎮如果沒有古寺古建築可看對游客就沒有了吸引力。古鎮的價值就在於它保留了上百年的傳統的建築風格,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建築特色。它沒有隨歲月流逝,被城市水泥森林所侵蝕,游客在忍受了城市的喧囂之後,去古鎮體驗歷史的寧靜,去感受古代建築的非凡魅力。這是當前旅游業的一大發展方向。如四川平武保留了500年的古寺——報恩寺,福建永定仍然保留了有800年歷史的世界奇觀——永定土樓,雲南騰沖保留了具有600年歷史的鄉村圖書館,湖南芙蓉鎮的吊腳樓,麗江的納西民居,山西的晉商大院都展示了各地的古建築魅力。這些極具中華民族建築風格的古寺、古民居、古街都能夠讓城市游客時光倒轉,回到傳統古建築的文化氛圍之中,細細品味,能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古建築之美。
三是有民俗民族文化可體驗。在中國,很多古鎮很好的保留了原生態的居民和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能極大地滿足中外游客返璞歸真的心理訴求。比如在江蘇烏鎮可以在彎彎曲曲的小河中體驗烏篷船,感受小橋流水的江南人文風情;在九寨溝的白馬藏寨不僅可以感受千年藏寨的原生態民族的生活,還能夠親自體驗和參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馬藏族的舞表演;在天津楊柳青可以感受極具民族特色的年畫剪紙藝術,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和民間藝術能夠調動中外游客的好奇心,在驚歎聲中感受古鎮民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藝術魅力,因此這些民俗民族文化藝術對城市游客可以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不難看出,中國古鎮旅游的開發價值就在於吸引中外游客能夠看歷史、看文化、看遺跡、充分體驗民風民俗,古鎮旅游熱已成為休閒度假游的重要方式。
(二)記 者:在對古鎮文化的開發過程中,現在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古鎮是文化遺產,開發意味著破壞;另一種則認為古鎮是重要旅游資源,必須充分開發經營。對此您怎麼看?
沈 青:在商業化的大潮中,古鎮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難免不被商業開發。對於古鎮來講,如果只一味地強調保護,如果沒有一定的商業旅游開發,同樣也會因為缺錢維護而走向衰敗。在中國,千年古鎮都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如果能夠做到統一規劃,科學開發,合理維護,適度發展旅游,就可以成為一項實現富民強鎮的重要工程。因此在全民旅游到來的今天,古鎮的開發和運用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站在空間和時間的角度來看,古鎮、古村、古城的開發和保護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但也應該看到,那種不尊重古鎮的發展歷史,不懂得古鎮的民俗建築的破壞性開發,和在古鎮裡發展商業地產的做法,不但破壞了古鎮的建築風貌,也對於旅游的發展更為不利,那樣的古鎮旅游開發是短命的和沒有前途的。只有在開發中注意保護古鎮的遺產、保護古鎮的文化和古寺、古祠堂等古建築和鄉風民俗,旅游業的發展也才能長久不衰的持續下去。在這樣的前提下開發古鎮,是目前各地政府領導和開發商都應該重視的問題。應該看到,把古鎮的歷史系統地展現出來,實際上是為古鎮旅游找到更能吸引游客的賣點。有歷史文化的古鎮才具有靈魂,有古寺廟、古祠堂和古民居的古鎮才具有魅力,有山水風貌的古鎮才具有活力。因此,在旅游開發中,特別應該注意的是:
第一,要尊重古鎮歷史,恢復還原歷史的風貌。每個古鎮都有其輝煌的歷史,這些歷史有些被滄桑歲月所湮沒、有些被新的社會發展所沖淡。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代表著千年古鎮存在的價值。例如許多古鎮,像四川成都的黃龍溪、五鳳鎮,雲南的和順古鎮,浙江的烏鎮等等都是歷史上的商品集貿重鎮和交通樞紐,正是依靠當時這些古鎮的重要地位,古鎮才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是在新的時代到來後,現代貿易方式和交通路線發生變化後,這些古鎮的商貿經濟地位有所下降。有些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但古鎮作為文化遺產而保留至今。在我們今天的旅游開發中,對於其歷史輝煌時期的古鎮面貌再現是保護和開發這些古鎮的重要方法。不僅要使中外游客體驗到過去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歷史建築風貌,而且也要使古鎮的歷史以再現的方式流傳下去。
第二、要挖掘古鎮文化,表現出古鎮文化的傳奇魅力。千年古鎮在其歷史發展中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元素。例如鳳凰古城就孕育誕生了沈從文這樣的文學大家,雲南和順古鎮就保護了具有三百年歷史的鄉村圖書館,四川平武縣保存了具有500年歷史的佛教古寺——報恩寺;許多古鎮都孕育了大家族的文化歷史,比如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江蘇周莊的沈萬山家族等,這些名人富商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同樣也對游客產生出傳奇的文化魅力,要很好的挖掘保護和展現。因此要看到在古鎮中的家族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商業文化、碼頭文化等等都是古鎮文化遺跡和遺產,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弘揚。
第三、保護古建築,再現古鎮的建築風貌和民族風格。古鎮的古建築包括傳統的百姓民居和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如祠堂是大家族祭祀、辦理婚、喪、壽、喜和處理家族事務的重要場所,流傳至今則成為是古鎮中重要的建築遺產,但是許多祠堂不是被破壞就是被用作辦公場所,在商業開發過程中,也往往成為茶樓或者餐館的建築。這些都不利於對文化的保留,祠堂應該作為家族文化的標志符號進行保留,在開發中可以改造成家族博物館、民俗圖書館等,使其成為古鎮中的文化展覽中心。
商務會館也是古鎮中重要的建築,在商貿古鎮中,往往匯集了天南海北的各地商客,也形成了各地的會館建築,比如四川金堂的五鳳古鎮就匯集了陝西會館、廣東會館等風格各異的建築群,是當時古鎮商貿繁榮的一個重要象征,保護百年會館等古鎮老建築是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古寺廟宇是古鎮百姓開展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古鎮往往匯集了各地不同信仰的人群,因此宗教形式融會多樣,形成了儒釋道等不同宗教形式的場所和建築,廟宇在古鎮中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古廟古寺旅游也成為古鎮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
古鎮在經過千百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其建築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歲月滄桑的侵蝕和破壞,在“文革”時期尤其嚴重,許多傳統建築被拆毀,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政府往往存在拆舊建新,使傳統建築變成了現代高樓大廈。在開發和保護修繕古鎮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在建築風格上要遵循“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穿衣戴帽” 的開發原則,即舊建築的修復要注意保持“舊”的原貌,新建築的設計要注意運用舊建築的風格,已有的現代建築要在外觀上進行傳統風格的裝修,使其和古鎮的風格融為一體。
第四是要保護古鎮周邊的自然環境。古鎮風光離不開美麗鄉村的襯托,因為古鎮是在山清水秀、世外桃源的環境中孕育成長的。這一點往往被古鎮開發者忽視。有些地方對古鎮本身開發和保護比較重視,但是古鎮周邊的自然環境仍然受到了現代化工廠和建築的“沖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將古鎮團團包圍,使其成為現代社會中間的“孤島”。周邊森林環境的破壞,湖河環境的破壞也影響著古鎮的文化旅游魅力,使古鎮旅游缺少了一些靈氣和安詳。在這一點上,雲南和順古鎮的開發重視的很好,柏聯集團這樣有眼光的開發商在開發修繕古鎮時,堅持“保護風貌,浮現文化,適度配套,和諧發展”的十六字開發方針,特意要求政府保護周邊的大片農田不被開發,使其保 沈青院長考察雲南騰沖和順古鎮的開發模式
留著“堂前和燕飛,鴨戲順水游”的田園自然風貌,同時重視恢復古鎮道路周邊的植被,保證和順古鎮居民原生態的生活不遭到破壞和干擾。因此,和順古鎮在優美的田園風管的襯托下更具文化魅力,同時也吸引了天南海北不辭千裡來和順古鎮觀光旅游。
(三)記 者:在古鎮的開發中,政府、開發商和原住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政府在古鎮開發中容易出現“好心辦壞事”大的問題?您認為各級政府在古鎮開發中應該如何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沈 青:在古鎮的旅游開發中,政府的定位應該是市場管理者和監督者,並且也要承擔保護古鎮歷史和文化的責任,如果職能錯位和責任感缺失,那麼古鎮的旅游開發很可能就毀在政府的“好心辦壞事”的意識裡;而開發商充當將古鎮推向旅游市場的經營者的角色,因此開發商必須聘請懂古鎮歷史、古鎮文化和古鎮建築風格的專家指導古鎮的開發和建設;古鎮的原住民是古鎮的居住者和受益者,他們應該對古鎮的科學開發與保護給與理解和支持,同時也要注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但是很多古鎮在開發與經營中,並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許多地方政府在用旅游拉動經濟和富民強鎮的思想引導下,也往往會出現急功近利,“好心辦壞事”的問題。
政府出現好心辦壞事的原因主要在於:一是政府角色出現錯位,從裁判員的位置直接沖到了第一線,成為運動員。在古鎮的開發中,由於政府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態,加之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監督,直接創辦公司,對古鎮進行開發和利用。由於很多政府公務員並不了解古鎮的歷史和建築風格,對古鎮古寺如何保護缺乏科學的認識,對原生態居民的生活習性不甚了解和尊重,過分增強古鎮的商業功能,把古鎮中的家族祠堂,寺院和原生態的民居租給外人用於辦商鋪,辦餐館和客棧。往往就造成了古鎮文化歷史遺產的流失,游客在古鎮旅游中無法看到古鎮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滿眼看到的是各式各樣的商鋪和同質化低劣的旅游紀念品,聽到的是不絕於耳的叫賣聲和推銷聲。有些古鎮甚至還出現了處處設卡收費的問題,讓游客不滿和反感。如擁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走在四方街上,滿眼看過去的都是在古建築下開設的商鋪,酒吧,卡拉OK廳,納西族民族文化和茶馬古道的悠久歷史幾乎在麗江古城蕩然無存。游遍麗江,會讓中外游客普遍感到“麗江古城”已變為“麗江商城”。
由於商業化現象對古鎮的嚴重侵蝕,使很多古鎮徒有其建築之形,而無歷史文化之魂。像江蘇的周莊古鎮、雲南麗江古城已經出現了讓游客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尴尬局面,長此以往這些古鎮的歷史文化魅力將蕩然無存。
二是在古鎮的開發與經營中同樣也存在部分專家學者規劃誤導的問題。有些專家對古鎮文化和歷史缺乏了解,對古鎮所千百年形成的寺院、家族祠堂、名人名居和原生態的居住環境缺乏保護和尊重,往往在古鎮內以建旅游地產、商鋪為規劃要點,在古鎮拆遷中往往把原居民遷走,把祠堂、寺院毀壞,建起了一排排古香古色的商業地產和商鋪,使古鎮只有古建築的外表,出現了古鎮歷史文化和原生態居民空心化的問題。
比如成都的洛帶古鎮投巨資進行了改造和開發,放眼望去,古鎮氣勢宏大,頗具特色,但是,只要以游客的身份在古鎮中游覽,你就會發現,古鎮臨街的房屋已經完全變成了一間又一間的商業旺鋪,很多時尚產品,如時裝、運動鞋、電子電器都已經進入古鎮商鋪進行銷售,讓游客敗興的是,你幾乎看不到原生態的古鎮居民,也無處尋覓古鎮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這樣的古鎮,雖然很熱鬧,很繁華,但三五年後同樣也會走向衰敗,因為它雖然對古鎮建築修新如舊,但是它並沒有保留和展示出洛帶古鎮的歷史文化魅力。一個沒有歷史文化之根的古鎮就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最後也會被中外游客所拋棄。
三是開發商以短期盈利為目的,對古鎮進行功利化的炒作和宣傳,導致古鎮節假日人滿為患,影響了古鎮保護和和諧發展。在旅游考察中我們發現,像江蘇周莊這樣在國內外名氣很大的古鎮,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300萬人次,在一個面積不到0.4平方公裡的彈丸古鎮上,尤其在節假日和旅游黃金周基本上是人員爆滿,到周莊旅游經常感受到的是“人看人,人擠人”的擁擠狀態。在這樣的一種擁擠不堪的,人滿為患的環境下,游古鎮,看歷史,品文化,體驗民俗的心情早已蕩然無存,很多人到周莊旅游後得出的結論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游一次也就足夠了,下次不會再來了。
(四)記 者:古鎮的特點是“原汁原味”,而為了吸引游客,景觀景點卻需要文化創意,那麼您認為如何看待文化創意在古鎮規劃中的重要作用?
沈 青:古鎮的開發是需要用創意的手法來加以包裝的,比如如何再現古鎮歷史,如何體現民族民俗活動,如何豐富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內容。因此,文化創意的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做好錦上添花。用創意的手法設置古鎮的景觀景點,讓游客有看不完驚喜。比如和順古鎮設置了滇西抗日博物館,讓人們切身看到了當年在滇西抗戰中的歷史文物,感受到了當年中國遠征軍的抗戰歷程,陳納德“飛虎隊”的英勇奉獻,這些英烈的傳奇故事成為許多人到和順旅游的“意外驚喜”。
2、做到歷史延續。將古鎮的歷史原貌加以創意性的表現。作為雲南邊陲的和順古鎮出國容易出省難,自古成為邊貿重鎮,形成 “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古鎮開發商將雲南“大馬幫”的狀態用雕塑的形式得以表現,重現了茶馬古道連通海外的歷史風貌,成為古鎮吸引游客的新亮點。
3、恢復名人故居。古鎮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歷史上誕生了重要的名人,因此在古鎮的創意開發中,還原歷史名人故居對於古鎮的旅游又是一種提升。鳳凰古城誕生了沈從文這樣的文學大家。因此,古城管理者重修了沈從文的故居,將沈從文使用的物品,拍攝的照片,寫過的文章加以展示,讓游客看到了 沈青院長考察雲南昆明官渡古鎮
沈從文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到文學大家的成長歷程。同時,當地政府將沈從文的骨灰從北京運回了鳳凰古城,重修沈從文的墓園,讓游客在當地能夠紀念這位偉大文學家,在緬懷文學家的同時,能夠享受到文化旅游的魅力。
4、創意民俗活動。古鎮旅游通常用民俗文化表演、篝火晚會、放歌等形式與游客產生互動。西雙版納的曼聽公園舉辦隆重的多民族文化演出,與萬人同舞篝火晚會,讓游客能夠在享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能夠直接參與千人狂歡大體驗,能夠如癡如醉地陶醉在其中,充分陶醉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當中。而在江蘇周莊以古鎮為舞台、小船為席位、居民為演員打造水巷實景演出,使觀眾在歌舞琴韻中充分體驗小橋流水烏篷船的江南水鄉生活。
(五)記 者:在古鎮的商業開發和保護過程中,有些古鎮將原住民遷出古鎮,出現了人去樓空的景象;有些古鎮則保留了居民的生活,那麼該如何看待古鎮原住民的去和留的問題呢?
沈 青:在大多數的古鎮開發中,古鎮的原住民實際上是越來越少的。比如福建永定的土樓,是客家人傳統的居住場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山區民居建築群。每一棟土樓有幾百個房間,可容納幾百戶居民共同居住,其中最大承啟樓可以居住800多人。而目前我們在考察中看到的是,這些土樓也人去樓空,只有少數幾個老人和孩子人留守其中;再如廣東連南的千年瑤寨,由於政府出處於對古建築的保護和改善瑤族山民的生活環境的目的,將大部分居民遷到了山下新建的村捨居住,整個千年瑤寨中就很難看到原生態居民的生活場景了。
這種現象實際上都是社會變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所導致的。一方面許多古鎮原生態居民為求生計,大部分年輕人也到江浙一帶打工,只留下婦女、老人和孩子,形成“三六八九”現象,這使得千年古鎮大部分處於人去樓空的境地,導致古鎮面臨人口空心化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存在古鎮的商業開發中,古鎮原住民將自己的房捨出租給外來商戶從事商品經營,使古鎮民居“騰籠換鳥”,變成了商鋪和商人的集聚地,“千年古鎮”正在逐步演變出“千家商鋪”,古鎮商業化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麗江古城、鳳凰古城、周莊、洛帶古鎮等知名旅游古城鎮中都呈現出大面積的商鋪、酒吧和卡拉OK廳。外來人員正在逐步取代古鎮原住民,商業氛圍正在侵蝕古鎮傳統民間生活。
古鎮的居民空心化和過度商業化都是十分危險的。對於古鎮的保護,對於古鎮旅游的長遠發展都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應該看到,游客既不喜歡一個唱“空城計”的古鎮,也不喜歡一個滿是商業味道的古鎮。原住民是古鎮歷史文化延續的生命元素,是讓古鎮能真正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基因,因此在古鎮的開發和保護中要注意保留原生態的居民,保護他們的生活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和破壞。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許多古鎮中的百姓生活是比較原始落後的,特別是像雲南、貴州、四川、湖南這些多民族地區的偏僻古鎮,少數民族和原居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如何能保護他們的生活狀態又讓古鎮的開發給百姓帶來收入和福祉呢?這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因此我的觀點是,在做好古鎮的規劃和開發時就要把古鎮百姓的生活和百姓的就業這兩個問題納入到古鎮的開發經營的整體當中去考慮,增加古鎮老百姓的就業機會和拓展旅游收入來源。應該看到,古鎮是老百姓祖祖輩輩生活的核心區域,是他們民俗生活的精神家園。因此在古鎮內部不能開發出大片的商業街,飲食街和娛樂設施等與古鎮文化不相符的現代商業。但是完全可以修繕古鎮的古祠堂、古寺院、古民俗博物館、古戲樓、古茶廳、古代客棧等建築,修建博物館、圖書館、演出劇院等觀賞設施,並可以增設門票收入。
另外,可以在古鎮外規劃建設與古鎮風貌相吻合的商鋪、餐飲和旅游酒店,形成游客時光倒轉可以回到千年前的古鎮旅游,而出古鎮後又可以到具有古鎮風貌的商鋪購買旅游紀念品,吃美食、品老酒,感受現代生活。與此同時,又給古鎮的原居民創造了到鎮外就業、工作的新機會。形成古鎮居民白天可以在鎮外工作、上班、做生意,下班後晚上回到古鎮看星星,觀明月,喝小茶的悠閒古樸生活。這樣就能做到開發旅游與保護古鎮相統一,做到商業開發與古鎮維護相統一,更能實現古鎮原生態居民的就業和收入的同步提高,創造出古鎮旅游開發和古鎮居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
同時要對古鎮百姓進行業務培訓,讓他們成為古鎮旅游的服務者,從事餐飲、農家樂、導游、店主、售貨員等職業。在目前的古鎮開發中,許多古鎮的領導者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抓住了原住民的生活和就業問題,因此這些古鎮的發展得到了百姓、游客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雲南柏聯集團在得到了和順古鎮的開發權之後,將原住民納入到了公司旗下,實現了百姓在鎮內解決就業問題。江蘇烏鎮的開發很好的保護了居民的生活狀態,在其二期工程當中,在古鎮外圍修建了和原來環境一摸一樣的古鎮新區,開設了古香古色的度假村、商鋪等商業設施,讓古鎮居民白天在這些地點工作,晚上返回古鎮內居住,解決了居民就業和生活的兩大問題。
(六)記 者:現在很多有古鎮資源的地方都在大力開發古鎮旅游,但往往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請您談談如何因地制宜開發古鎮,做到差異化、特色化來發展古鎮旅游。
沈 青:產品同質化是商業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在古鎮旅游的開發中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主觀方面的原因在於政府和開發商在開發經營中缺少創新意識和統籌規劃,沒有充分發揮好歷史學家、古建築學家、民俗民情專家和產業規劃專家的作用,無法做到高起點的規劃,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建設古鎮。因此出現了古鎮在開發建設中互相抄襲、互相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讓游客看過之後找不到新鮮感和特色,因而缺少游客反復去一個古鎮旅游的熱情。在商業化的開發中,最常見到的現象就是很多古鎮內建設了大面積的商鋪,千篇一律的飯館、茶館,風格雷同的仿古建築,缺少文化內涵的景觀景點和同質化的旅游紀念品。這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和旅游厭煩,因為游客找不到這個古鎮具有的歷史文化,建築風格和民風民俗究竟是什麼。
客觀方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同一地區的古鎮在形成過程中也有雷同之處,好比在某個省拿出兩個村莊,在建築風格上基本是雷同的,古鎮也同樣如此。在成都地區的十大古鎮中,風格基本上都是川西民居風格,而鳳凰古城的吊腳樓,在各地也都有所體現。在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景也是很常見的,因此對於游客來說,感受江南風光,去同裡、烏鎮還是周莊,在建築上風格上的差異是不明顯的。因此,這些千年古鎮必須在歷史文化中找到自己差異化的特色,用差異化的歷史和特色化的文化來吸引不同類型的游客到古鎮旅游。
因此古鎮開發在歷史文化的差異化上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挖掘歷史文化的差異化。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民風、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因此抓住文化的特色進行開發才是實現古鎮差異化的根本。在成都周邊大批的古鎮中,金堂縣的五鳳鎮是比較有特點的古鎮,它一方面體現出了不同地域的建築風格,形成了差異化的建築特點可以吸引游客的眼球,另外它也是不為人知的長壽之鄉,每天街道邊上的小茶鋪裡坐滿了八九十的老人,個個紅光滿面,安詳幸福,他們在一起飲茶、打麻將、吹牛談天,其樂融融。享受著快樂人生,這是現代游客所追求和向往的世外桃源,安逸舒適的生活。
二是要打響名人名居文化牌。每個千年古鎮都具有名人名居的痕跡,這些名人巨商的傳奇故事是其他古鎮不可復制的。開展名人名居旅游是古鎮快速拉動游客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在眾多的湘西古鎮中,鳳凰古城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格外令游客向往和好奇的是它誕生了如沈從文、熊希齡、黃永裕等一批歷史名人。人傑地靈的鳳凰古城,至今成為一批藝術家的匯集之地和游客的向往之地。和順古鎮誕生了像艾思奇這樣的哲學大家,同時留下了北大校長胡適題詞的鄉村圖書館,名人的效應使和順古鎮不僅作為邊貿重鎮和抗戰遺址矗立在雲南邊境,也讓這個邊遠小鎮因為濃厚的文化底蘊而讓人驚奇。而周莊誕生了明代富商沈萬山、烏鎮是大文豪沈雁冰的故鄉、紹興的古鎮誕生了周恩來、魯迅這樣的政治文化名人,因此古鎮完全可以把名人名居作為品牌符號來精心打造,成為古鎮旅游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三是打響民族舞蹈藝術牌。很多古鎮文化中都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金必德規劃的九寨溝就將千年白馬藏寨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表演作為古寨差異化特色化的文化名片進行精心打造,當穿著艷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的藏族同胞向游客敬獻潔白哈達和青稞酒,跳起神秘傳奇的舞時,都會讓游客對神秘的白馬藏族文化如癡如醉,心馳神往。
(七)記 者:隨著古鎮旅游的升溫,不少古鎮開張就出現游客摩肩接踵,人滿為患。請問沈青院長,從古鎮的保護角度來說,游客過多擁擠是否會成給古鎮旅游帶來破壞和影響呢?
沈 青:古鎮旅游應該避免人流過多,超負荷旅游對古鎮的保護是不利的。據統計,江蘇周莊古鎮目前每年接待游客數量已經達到了300萬人以上。每到旅游旺季,每天所湧入的幾萬莫名而來的游客讓這座只有0.4平方公裡的古鎮人滿為患,不堪重負,過多的游客打破了江南水鄉的寧靜,形成了“人擠人、人看人”的混亂局面,在古鎮的考察中,我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這樣的狀態,已無法讓游客感受古鎮旅游的魅力,這樣火爆的旅游場面雖然可以在短期內讓當地政府獲得很高的經濟收益,但從長遠來看效果是不理想的,更不利於古鎮的保護和開發。
古鎮旅游的生命力在於長遠發展、細水長流、精心呵護。要防止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急功近利、盲目擴張。古鎮的經營者應該把古鎮保護放在第一位,注意古鎮對游客的承受能力,對每日游客的數量要進行一定的限制。同時注意安排古鎮旅游的持續性和長期性,不能完全依靠目前的“黃金周”集中放假制度來吸引游客,搞短線旅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全國人民集中休假制度已經讓許多景區都不堪重負,尤其在五一、十一、春節等黃金周,全國各大景區游客爆滿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和嚴重。每年這個時段,往往古鎮游客遍街,垃圾遍地,客棧擁擠,景區門票、酒店住宿大漲,不僅擾民傷財,而且也增加了游客的負擔,往往會讓游客盡興而來敗興而歸,一定程度上對各古鎮景區的口碑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在古鎮旅游繁榮的表面之下,實際是古鎮景區居民、中外游客的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黃金周集中休假制度對於古鎮景區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破壞性的旅游形式。因此,應該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推行常規式的錯峰旅游休假制度,以緩解古鎮旅游所面臨的游客驟增的壓力。
(八)記 者:在古鎮的開發經營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種現象,開發之初沒有效益的時候開發商、政府、當地居民合作順利,但獲益之後卻產生了利益沖突和矛盾,對此問題您是怎樣看待的?
邊陲小鎮卻有圖書館,沈青院長體驗和順古鎮居民的讀書氛圍
沈 青:古鎮旅游開發和經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該說投資大,回收周期長,風險多。在古鎮的開發實踐中,利益的矛盾往往來自三個方面,政府、開發商和居民。在古鎮的開發初期,三方面會制定相關的協議,對各方利益進行保護,這時候的房屋、土地租金等等都是比較低的,因此協議價格一般也比較低。但是市場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古鎮的旅游進入高峰期之後,隨著門票收入和旅游產業收入的增加,當地老百姓就不滿足於已開始低廉的租金了。因此,違約、糾紛現象較多,利益矛盾沖突不斷。
中國有句俗話叫“只能同甘苦,不能同富貴”。古鎮在旅游收益越來越好的時候,往往卻成為幾方利益沖突最嚴重的時候。因此,在古鎮的開發中要注意這個現象。政府、開發商和居民要制定好長效合作機制,同時合理制定幾方面利益的提升空間,做到合同、制度的持久化、有效化。同時,政府在作為受益者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充當好自己的管理和監督者職責,注意維護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不應該成為利益糾紛的始作俑者,這樣又是一種職能的錯位。
政府和開發商要注重對原住居民和旅游從業人員利益的保護,避免產生沖突,一方面要延伸旅游的配套產業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給百姓以發展空間,讓百姓在旅游產業中不斷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注重給與居民和旅游從業人員一定的分成比例,使其真正融入到旅游經營服務體系當中,能夠更加主動地服務於古鎮旅游產業。這一點,九寨溝的模式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在九寨溝溝內范圍的藏族居民不僅形成了家家做經營的風氣,而且每戶居民每年都會在九寨溝景區旅游的門票收入中得到一定比例的分紅,使九寨溝風景區真正成為的當地居民的富民工程。
(九)記 者:古鎮的開發與保護是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的。那麼在開發中,怎樣做到資金來源的多樣化,使政府和百姓不會承擔過大的財政壓力呢?
沈 青:過去古鎮的保護工作是由一些政府撥發專項資金來進行的,這樣會使政府面臨一定的財政負擔。而在古鎮的商業開發中,政府也往往缺少足夠的資金,同時也不能過多的參與市場經營導致職能錯位,因此多數的古鎮開發都是由政府尋找旅游開發商來進行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資金的來源就可以通過各種市場渠道來解決。比如將古鎮部分房產作為抵押,爭取銀行的信貸支持。政府也需要建立古鎮發展資金,對古鎮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爭取銀行授信額度,通過各種途徑融資來對古鎮進行修繕。比如在古鎮全面營業後,將古鎮管理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力爭上市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古鎮開發離不開開發商和旅游投資公司的支持,但是由於目前國內從事旅游的開發商水平能力依然良莠不齊,因此政府要在選擇開發商的過程中多加注意,市場經濟是殘酷的,一個不好的開發商很可能毀掉古鎮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一個好的開發商則是古鎮旅游發展之福。古鎮旅游要真正實現科學發展,離不開開明的政府,一流的開發商,專業化的規劃設計專家隊伍,以及古鎮老百姓的大力配合與支持。因此,古鎮的開發與保護,仍然需要注意老生常談的原則:政府搭台、開發商唱戲、百姓通力配合,實現良性保護與發展。
沈 青,中央電視台經濟點評專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特邀演講學者、中國十大策劃風雲人物、中國十大品牌專家、著名旅游產業規劃專家、北京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從2000年至今,受雲南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福建晉江市人民政府、山東文登市人民政府、湖南岳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金堂縣、九寨溝縣人民政府等40多個城市政府的委托,幫助以上城市政府從事旅游產業規劃、工業園區規劃、區域經濟規劃、產業集群規劃、招商引資規劃、城市區域品牌塑造等工作。北京1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