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遺產是“人類智慧和人類傑作”的突出樣品。這些珍貴的資源以其獨特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對於人類歷史、現實和未來具有的重要意義,而被全世界各族人民視為人類共同的財富。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珍貴性和具有的價值尤為突出,對此類遺產的開發和保護應當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旅游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游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游資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資源是產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范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旅游 區域經濟 世界遺產
當中國越來越多的世界遺產出現在旅游宣傳片裡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風景名勝因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而聲名鵲起的時候,有人歡呼,有人擔憂。在世界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之間,已經處於世界遺產第三大國的中國感到了困惑。在中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有一種矛盾是不容忽視的——游客的過度膨脹與列為世界遺產的風景區的保護。
近年來,“假日旅游”不斷升溫,使許多世界遺產陷入了超負荷運轉與接待的境地。例如北京的故宮,連續幾年在黃金周前三天,日接待游客量都在10萬人次以上,最高突破了13萬人次的歷史紀錄,超過飽和度100%-200%。事實上,故宮每天接待游客的恰當值僅為三四萬人次。 清華大學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指出,游客過多除增加古建直接意外損傷的可能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還會使古建內的溫度、濕度等各項指標發生變化,對已保存了數百年的彩畫、雕刻都會有不可挽回的影響。
其實,旅游開發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影響已經為全球所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旅游定為對世界遺產的四大主要威脅之一。
由於空氣污染,雅典衛城上的磚石已經變質,百萬人次的旅游者來訪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已經迫使衛城停止對外開放;旅游車輛的停車場侵占了某些古建築的前院,並造成了明顯的污染(在天氣燥熱的地方,還不得不使空氣調節器不停運轉,因而增加了空氣的污染);在一些本來就很狹窄的步行街上,停放著一排排的汽車或摩托車,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現實的問題和事例,需要通過不斷地交換意見來解決。
國際建築協會主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建築系主任雷·恩·約翰遜教授說,旅游業的企業家,雖然在利潤第一主義的驅使和壓力下,有利地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但他們經常忽視自然環境的風貌,不恰當地在這些地方修造建築物、停車場與附屬建築,造成對自然環境的入侵和蠶食,從而以最拙劣的方式破壞了那些絕妙的風景區和名勝古跡點的獨特風格。歐洲的大城市和古跡名勝,亞洲的廟宇和城市,美洲和非洲的自然風光和名勝都富於吸引力,招徕這麼多的游客(特別是運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對於這些地方必然要產生巨大的影響。技術發達的工業社會本來有它消極的方面,加上旅游者雲集,自然環境所受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也可說是災難性的。地中海沿岸的許多風景區,由於亂占亂建,已經大為縮減了;其它國家海岸的名勝風景區,也發生著類似的變化。雷·恩·約翰遜認為,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個特殊問題是,旅游的後果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混合起來了。位於爪哇和龍目島之間的馬來西亞巴厘省,在其郊區的風景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它的自然風光、自然資源的開發、城鎮與村莊、罕見的木雕廟宇,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遺產有一種更直接的現實誘惑: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產,這個風景區就會得到海內外游客的青睐,旅游業的各種投資就會接踵而來,然後整座城市的知名度就會提高,這又會吸引更多的游客。 許多人因此將旅游開發視為世界遺產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將其間的矛盾視為不可調和。但也有專家認為,其間並不是本質矛盾的。“發展旅游與遺產保護這兩個方面本身沒有對立的必然。”著名的文物與旅游研究專家耿留同教授對發展與保護所持的觀點是,並沒有一勝一負的必然,它本來就是互相依托的當代社會文化活動的形式,關鍵要從價值認識的高度來把握與對待。 身為北京旅游學會常務理事的耿留同對旅游的解釋是,最好的人類文化交流活動。他認為,旅游是擴展人的生活空間和時間的,這是人類很重要的一個需要,從這個角度說,旅游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活動。通過這種形式,人們增長了見識,增加了歷史文化知識,提高了自身素質。人們不僅了解現在,還了解過去與未來。這種交流與遺產保護並不矛盾。問題在於,目前很多把旅游解釋為一種經濟行為,單純追逐利益的做法;一些不負責任曲解與矮化世界文化遺產的做法,使得發展與保護產生了矛盾與沖突。
旅游是發揮文物古跡作用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途徑和一個非常好的形式。兩者如果處理得好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雙贏目的,如果處理不好,也可能兩敗俱傷。關鍵是要做到互通情報,科學規劃、合理安排、依法辦事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遺產有一種更直接的現實誘惑: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產,這個風景區就會得到海內外游客的青睐,旅游業的各種投資就會接踵而來,然後整座城市的知名度就會提高,這又會吸引更多的游客。
“發展旅游與遺產保護這兩個方面本身沒有對立的必然。”著名的文物與旅游研究專家耿留同教授對發展與保護所持的觀點是,並沒有一勝一負的必然,它本來就是互相依托的當代社會文化活動的形式,關鍵要從價值認識的高度來把握與對待。
問題在於,目前很多把旅游解釋為一種經濟行為,單純追逐利益的做法;一些不負責任曲解與矮化世界文化遺產的做法,使得發展與保護產生了矛盾與沖突。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它的價值研究和認識是很必要的。北京市旅游局局長於長江認為,一方面提高和深化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引導人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動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加強管理,提高旅游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水平,做好遺產保護與利用。旅游是發揮文物古跡作用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途徑和一個非常好的形式。兩者如果處理得好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雙贏目的,如果處理不好,也可能兩敗俱傷。關鍵是要做到互通情報,科學規劃、合理安排、依法辦事。
保護世界遺產不排斥對其合理利用。中國的一些世界遺產地,由於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游開發的關系,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他們的共同經驗就是:立足保護,加強論證,科學規劃,適度開發,並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護。旅游的發展與資源保護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礎是環境,沒有好環境就沒有旅游的發展,所以如果說發展旅游從主觀上就要破壞環境,這是不合邏輯的。但是,在旅游發展的早期確有一些地方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對世界遺產地可能會形成一些破壞。因此,作為政府部門,最大的任務就是規范各地方的世界遺產資源開發行為,努力使其從一開始就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旅游的經營需要好的環境,所以旅游的經營客觀來看會促進環境改善,會加強保護。有了保護的加強會進一步推動旅游的經營,這是一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互相強化的關系。旅游發展不總是和破壞資源以及破壞環境聯系在一起。不應當把生態環境破壞的很多罪名強加於旅游開發。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只要注意協調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發展旅游不但不會帶來破壞,還可以增進保護,增強保護的能力。發展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協調、相得益彰的關系。
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事實證明,遺產資源的市場化開發是經濟發展環境代價最小的一種現實選擇。只講保護,不講發展,地方經濟長期陷入貧困的窘境中,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難於保證,資源保護的經費無從來源,因此,貧困和落後是保護不了資源的,只能造成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從各個方面綜合比較的結果來看,利用遺產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是實現實現世界遺產地經濟良性增長,與環境資源沖突最小,環境代價最小的途徑。只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尊重中國國情,中國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就完全有可能更多得到世界遺產資源強有力的支持,並在世界遺產保護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較色,真正實現旅游發展和遺產保護“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