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保護利用珠海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的調研報告

保護利用珠海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的調研報告

日期:2016/12/14 10:12:10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鎮古村落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是了解一個地區歷史人文環境重要的見證。同時,古鎮古村落也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它不僅有充滿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築等物質文化遺產,也附著著一方地域的鄉風民俗、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民間藝術等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古鎮古村落就是保護一個地域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自古以來,珠海就是嶺南文化的重鎮之一,特別是近現代,這裡更是中國社會變革風雷激蕩之地,歷史名人群星璀璨,古鎮古村落繁多且富有特色。由於時世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缺乏保護的意識和眼光,近年來,我市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築正在加速蛻變、消解,某些建築、古跡遭受的破壞令人十分痛心。基於此,一些政協委員和社會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搶救保護我市古鎮古村落刻不容緩!
    一、我市古鎮古村落基本概況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便有先民在珠海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漢唐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立香山縣之後,得鹽漁之利,居民驟增,村市興旺,“香山場”名字由來即是明證。明清時期,珠海既是廣東市舶貿易的重要口岸,也是祖國南疆的海防要塞,大量戍邊人群驟集而形成眾多的村落。到了近現代,珠海更是得風氣之先,清晚期的洋務運動及開放措施帶來了邊貿的繁榮,出現了許多商賈巨頭,加上為數不少的居民到海外打拼發達後回鄉投資置業,漸漸出現了一些旺族名門。聚族而居的村落建設規模宏大,規劃嚴謹,尤其是作為公共建築的祠堂、廟宇等,莊嚴氣派,裝飾精美,牌坊映照,文化底蘊深厚。如此璀璨奪目的古民居建築群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珠海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承載珠海歷史文化精華的載體。調查發現珠海古鎮古村落有以下特點:
   (一)古鎮古村落數量較多,建設規模較大,建築類型豐富
    調查發現,我市古鎮古村落數量較多,據統計,古鎮古村落共有21個,保存相對完整的有12個(見表一)。最能代表珠海歷史文化特色的古鎮有:唐家灣鎮、南屏鎮、斗門鎮、乾務鎮;古村落有:淇澳村、唐家灣村、會同村、南屏村、北山村、翠微村、荔山村、南山村、南門村、網山村、接霞莊、斗門古街等。每個鎮村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如建村於元朝的斗門荔山村,保存有大量古代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古城牆、宗祠、廟宇、街巷、古橋、古塔、古井、古樹木、古墓群等保存相對完好,具有較濃厚的古村落人文特色;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斗門趙家莊(接霞莊),其村落設計仿廣州西關模式,莊內房屋建造及環境布局,恢宏大觀,整個莊園掩映在青山綠水、翠竹環繞之中,宛如世外桃園;又如建於清末的香洲南屏鎮北山古村落,現有古建築90余棟,進入北山村,循古街道蜿蜒而行,一幢幢整齊劃一的青磚瓦頂的古民居呈現眼前。街內屋子間,畫牅雕樑,絢麗多彩,如臨畫廊,濃縮的古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又如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會同村,構有“三街八巷”,其古建築包括棲霞仙館、兩座雕樓、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屋,雖經近二百年的風吹雨打,其完整的古村風貌依舊,堪稱是我市保存最好的古村落。就整體而言,我市古鎮古村落沿海岸線、河口水道呈線性分布,布局均勻分散。建築群裡民居、祠堂、家廟、府第、池塘、廣場兼備。它們有的依坡而建,有的傍海而築,有的處河口要津,居民長期過著牧海耕田、亦商亦樵的生活。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不同的村落形態,在構造上努力與自然環境融合,創造適宜自身生存的人文環境。
    在建築特色方面,體現出的地域特色與時代特征十分鮮明:
    一是嶺南民居式建築獨具特色。這類建築保持了中國建築形制。村落采取橫平豎直的“梳式布局”,單家獨院采取“三間兩廊”住宅布局。建築形態上大部分采用硬山頂镬耳式封火山牆、山尖形式多樣,門面是凹凸廊與高台基的結合,前面還配有石獅、抱鼓石和石旗桿等。北山村楊氏大宗祠最為典型。建築空間布局獨特而實用。有效將風水朝向、軍事防御與環境和諧統一起來,將防洪防火的“公共設施”建設及“市政”概念結合起來。如翠微村、會同村布局嚴整,通過排水、道路、通風以及社會活動場所各個系統的綜合規劃,使建築群下排水系統合理,排水自如,百年流暢。一些村口都建有具防御功能的碉樓,體現對村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視。規劃布局上,無論是“文房四寶”的景觀營造,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風水格局,大多是追求儒家“忠孝節義”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築上有其科學性和藝術感染力。唐家村“唐家三廟”將三教合一,體現了珠海先民包容的文化理念。
    二是中西合璧式建築多姿多彩。如會同村的棲霞仙館、南屏村多間府宅、陳芳故居等。這類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注重功能化,外觀強調造型,尤其是雕樓,既有仿古羅馬式也有德國堡壘式、土耳其回教式等,形式較多,體現了僑鄉特色。
   (二)我市古鎮古村落蘊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初步統計,我市古鎮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沙田民歌、鑼鼓櫃(又稱八音)、雞山牛歌、三灶八堡歌、鶴歌鶴舞、飄色、地色、舞獅、舞龍、需旱龍等民間藝術;賽龍舟、擺花街、游神、燒花炮、水上婚嫁等民間風情;官塘茶果、疊石蚝油等民間美食;扎花龍、狗牙氈布、銀鏈“褲缰”等民間工藝;佛家拳等民間武術。其中斗門水上婚嫁被列為全國非遺目錄,沙田民歌、三灶鶴歌鶴舞、乾務飄色被列為省非遺目錄。一些村落尚存碑記、楹聯、匾額等石刻、木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三)古鎮古村落彰顯崇文重商、開放包容的傳統文化精神
我市古鎮古村落不僅保留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也積澱了深厚的優良文化傳統。從古村落物質與非物質形態中不難看出珠海土著居民的一種文化軌跡,它於傳承中不斷主動地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的菁華,既保留著儒家文化“耕讀”傳統,又弘揚海洋文化的“重商”精神;既保存固有的“宗族意識”,又兼顧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從而向世人展現了“開放”、“包容”的文化個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崇文重禮蔚然成風。早在明清時期,珠海書院聞名廣府。珠海歷史上出現過26位進士,僅斗門區荔山村就先後出了三位進士和多位舉人。古書院數百年弦歌不辍,薪火相傳,為中華民族培養出眾多俊傑英彥。近現代珠海人開留學先河,由首位留美學士容闳選派的百名留學生中,就有23位屬珠海藉。古村落普遍重視禮教,崇尚團結,講究禮儀,尊老愛幼,鄰裡關系和睦,體現了樸素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良好民風延至今天。
    二是重商親商聚財成富。由於毗鄰澳門及處水陸要津的緣故,珠海人重商、親商也善於經商。這種親商重商的文化傳統到了清末洋務運動後更為突出。從珠海古村落中走出了華僑資本家陳芳等一大批商界英才。僅一個會同村,就出了百多名洋買辦“總經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珠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獨具特色的古鎮古村落所繁衍出來的文化傳統,不僅培育出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精神,也造就了不少引領時代潮流的優秀人才,如香洲南屏古村落,出了華南地區最早傳播馬列主義的革命先驅者楊匏安、中國近代留學第一人容闳、新中國第一位世界冠軍容國團等人物;香洲瀝溪村出了“一代詩僧”蘇曼殊;唐家灣鎮,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蘇兆征、著名實業家唐廷樞、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國務活動家蔡廷干、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民族資本家蔡昌、戲劇家唐滌生、人民版畫家古元等數十位風雲人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添抹了濃彩的一筆。
    二、古鎮古村落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多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及文化部門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工作是較為重視的。對一些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的歷史遺址、遺物采取了有效措施妥善保管;對未評定級別的文物,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加以保護。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文化部門也積極申報和評定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工作,申報了唐家灣鎮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陳芳家宅、寶鏡灣巖畫、斗門水上婚嫁等也被列為國家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都體現了保護和開發古鎮古村落文化遺產的重要成果。但是,通過調查顯示,我市古鎮古村落保護工作仍十分艱巨,一些古鎮古村落的破損程度驚人,現狀十分嚴竣。
   (一)保護古鎮古村落意識淡薄,文保工作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表現在:一是一些部門和一些基層領導重經濟發展,輕文物保護,一旦兩者發生沖突,便將文保工作規定棄之一邊。基層群眾對文保工作意義認識不足,對古鎮古村落文物保護的價值持懷疑態度,全民依法保護文物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尤其是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建築,缺少保護的自覺性,以致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二是文保工作管理機制不夠健全,責任不落實。特別是屬地管理原則沒能很好落實,踢皮球現像依然存在,文保管理網絡仍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古鎮村的文物保護流於形式,因此,保護不力、搶救不力、文物流失、損毀的現像時有發生。
   (二)文保經費嚴重不足,保護工作舉步唯艱
    我市目前每年投入的文物保護方面的資金與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大不相稱,去年全年的文保經費僅150萬元(見表三),不僅大大低於珠三角一些城市(如中山、東莞、順德等),而且也低於省內其他一些縣級城市(如高州等)。文保資金的嚴重不足,致使古鎮村的文保工作捉襟見肘。調查發現,一些古村落的文保費用,每年只有區區數千元,杯水車薪,不敷於用。一些古建築只能任其衰朽,連簡單的維修都缺乏資金,更不用說大的整修裝飾了。雖然我市財政用於文保方面的資金每年都有所增加,各區鎮在文保資金籌措方面也各出其招,但從總體上講,資金缺乏仍是制約我市古鎮村文保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城中舊村改造對古鎮古村落造成開發性破壞
    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市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由於長期以來我市有關方面沒有將古鎮古村落的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城鄉建設規劃管理不到位。一些城中村改造項目,開發商不顧文物保護的需要,強行拆除一些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古建築,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致使部分古村落和歷史文化加速蛻變、消解。如山場村、北嶺村和愚園都是城中舊村改造人為破壞的典型。寶鏡灣七幅摩崖石刻畫就因開發港口炸毀了“寶鏡石”、“天才石”兩幅,其余的崖畫也受風雨侵蝕面臨風化脫落。市級文物“前山寨”城牆也在建公路和市場期間拆毀了大半。位於山場村的“鮑俊故居”、“鮑氏祠堂”、“吳氏祠堂”等在舊村改建中毀於一旦。更有許多還未來得及評定文物級別的文物被毀棄和遺失。而且,這種情勢的遏制力度不夠,仍有蔓延之勢。
   (四)古村落規劃建設滯後,違章建築破壞了自然風貌
    由於保護力度不夠,我市古村落規劃建設滯後,目前,大多數古鎮古村落沒有劃定紅線圖,不少人文資源沒有被列為文保單位。近幾年,古村落內亂搭建風呈上升趨勢,極大破壞了古村風貌。目前南屏北山村正在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但與此同時,村內違章建築也紛紛拔地而起。一些古鎮古村落周邊建了一些不倫不類的現代建築,有的甚至在其旁建豬圈,辦企業,嚴重破壞了古村落古色古香的自然風貌。如唐家灣共樂園,本是極富人文價值的文物點,但緊挨園邊竟建有豬場,散發的臭味,使游人大煞風景。古村落古建築被包圍在各種雜亂建築物的不在少數。一些古民居由於年久失修,門面破舊,一片凋蔽。加之一些古民居租給外來工住,人員混雜,衛生條件差,垃圾遍地,濁水橫流,給古民居的保護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五)非物質文化資源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保護
    我市古鎮古村落非物質遺產十分豐富。但由於社會經濟的變化,許多非物質文化資源賴以存續的社會基礎空間已經消失或正在改變。隨著少數存世老藝人的離世,已存失傳之虞。調查顯示,珠海會唱“雞山牛歌”和演唱“鶴歌鶴舞”的人很少,懂得傳統“磨漿對縫”建築工藝的匠人更難尋覓。斗門荔山村佛家拳,歷史悠久,非常有特色,但目前保護與傳承都乏力度,面臨衰微。此類情況,不在少數。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隨人而傳,再不重視挖掘和保護,消失在所難免。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和古鎮村落依存共生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保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鎮古村落保護的現狀。
   (六)文保專業人才匮乏,文化研究滯後
我市古鎮村的文物資源相當豐富,但文保專業人才極為缺乏,市級專於文物保護的人才僅寥寥數人。反映在基層,這種現象更為嚴重。據了解,長期以來,區鎮大都沒有設立文物保護專業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古鎮村的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得不到研究,更談不上合理開發利用。
    三、搶救保護古鎮古村落資源的建議
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是我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和特殊資源,在保護開發這一寶貴資源的過程中,要站在歷史的高度,面向未來,結合時代發展和時代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科學發展示范市”的戰略目標,強化科學保護,創新開發機制,提高歷史人文資源利用水平,提升城市軟實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健全管理體制
    我市正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各級領導必須有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高度重視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工作。要認識到,豐富的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保護和開發這些資源,不僅可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也有利於增強我市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的繁榮。鑒於我市古鎮古村落和其他文物保護乏力的現狀,一是建議充實和健全市文保委員會工作機構,其成員應包括各區、相關鎮、文化、國土、規劃、建設、財政、宣傳等單位,並設立精干權威的專業機構,充實專職人員,統一協調古鎮村的保護開發工作。要建立健全有關組織、法制、資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機制;重心下沉,明確市、區、鎮、村四級文物保護責任,落實屬地管理的責任,形成四級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聯動機制。二是建議市政府近期就古鎮村的搶救保護工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保護古鎮村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要重點搶救一批正在被損壞的古鎮村的人文資源,對一些尚未評定文保級別的文物采取先保護起來的措施,對古鎮村保護范圍內所有在建和待建項目實行暫停凍結處理。三是建議要廣泛深入宣傳保護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的重要意義,動員生活在古鎮古村落的居民共同參與保護工作。探索居民自治機制,健全村級古村保護制度。香洲南屏北山村民委員會采取在居民中宣傳文物保護的權利和義務,強化居民是古村保護的主體,制訂《北山古村保護居民公約》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廣。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制作和編撰反映古鎮古村落民俗風情、人文景觀、自然風光的影視片、光碟、畫冊、文化叢書等,在市民中廣泛宣傳,引導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古鎮村保護工作。
   (二)強化措施,科學制訂保護開發古鎮村規劃
    建議市有關部門要重點抓好科學制訂保護開發古鎮古村落規劃的工作,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對古鎮村保護與開發進行指導,科學制定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短期、中期及遠期目標。建議有關部門近期對全市古鎮村現狀進行全面清查,核定古鎮村名單。將最能代表珠海古鎮村文化風貌的唐家村、淇澳村、會同村、南屏村、北山村、翠微村、荔山村、南山村、南門村、網山村、棲霞莊、斗門古街等納入法定保護范圍。當前,一是要盡快對一些名居和古建築進行評估,並予以公布。有關部門應組織力量,摸清轄區內所有村落文物尤其是古建築分布情況,結合民俗文化的研究,分門別類,列出重點保護文物名單,定出保護級別與保護范圍,對確實不能在原址保留的,制訂科學的搬遷保護方案,最大限度保護古村落人文資源。二是要篩選一批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景點分別向各級申報文保單位。在積極爭取申報省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同時,要及時核定公布一批市級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是要對一些新建而有損古村落風光的建築物,有關部門應視不同情況動員或責令將其拆除,並非違章建築物的,可酌情予以補償。國土規劃部門要考慮通過土地置換、宅基地整合等方式幫助鎮村規劃新社區,建設新農村,切實制止古村落亂修亂建行為,確保古村落及其附屬建築原有特色和風貌。古鎮古村落的保護開發應以人為本,堅持人性化保護。具體體現在處理保護和建設關系上,應當堅持疏堵相結合的原則。堵就是要嚴格禁止在古村內新建有破壞原來風貌的現代建築物;疏就是要給村居民找出路,要整合村集體工業用地、村民宅基地等土地資源,易地規劃建設新社區、新農村。
   (三)加大對古鎮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力度
    鑒於我市古鎮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力度不夠、損失嚴重的現狀,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力度。要在保護古鎮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和傳承。建議對代表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的鹹水歌、雞山牛歌、三灶鶴歌鶴舞、飄色、佛家拳等進行搜集整理提升。要積極培養傳承人,以解決文化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問題。要對一些碑刻、楹聯、木雕等妥善保護,對一些民俗、禮儀等要深入研究,合理繼承。要加緊培養文保專業人才。要積極組織開展“元霄巡游”、“端午龍舟賽”、“中秋賞月會”等節令文化活動。要積極開展特色旅游文化活動,挖掘古鎮村旅游文化內涵。
   (四)依法管理,盡快出台我市保護古鎮村文物政策法規
    對於古鎮村文保工作,國家雖然頒布了《文物保護法》,但相應實施辦法未出台,有關地方性法規也未形成。建議市政府根據我市具有立法權的條件,盡快制定有關古鎮古村落保護開發利用的法規。鑒於我市目前古鎮村文物損毀嚴重的現狀,要盡快制定出台我市古鎮村保護條例,使我市古鎮古村落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古鎮村的保護開發工作牽涉到方方面面,其管理涉及到文化、建設、國土規劃、城管等政府職能部門,單靠哪一個部門,難以奏效。因此,必須開展聯合執法,綜合執法。建議文管單位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對影響我市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保護利用的行為進行一次排查,區別情況妥善處理。各級政府要善於將做村居民的思想工作與有效行政執法結合起來,把人文資源保護與生態文明社區建設結合起來,讓村居民享受到改革開放和文化發展成果,更自覺地參與到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工作中來。
   (五)努力探索多元投融資體制,增加文保經費投入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資金缺乏是制約古鎮村文保工作的一個瓶頸。目前我市文保投入遠遠低於周邊城市,甚至低於某些縣級市(區),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文保工作的忽視。當然,古鎮古村落的保護,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解決資金來源,除政府必須增加投入外,還必須依靠社會力量,探索多元化投融資體制,積極酬集資金。
    一是要積極引進社會資金參予保護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應創新體制,借鑒國內一些城市的經驗做法,積極探索古鎮村開發利用的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運作的方式。我市陳芳故居的開發走出了成功的探索之路,值得肯定。目前,斗門區、香洲區、高新區等區鎮都在積極探索利用社會資金保護利用古鎮村的路子,這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但應做到統籌協調,趨利避害,加強監管,切忌短期行為。
    二是在文物利用方面,必須堅持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原則,不宜大拆大建、推倒重來。古村落一般都有其獨特性,濃郁的風情,適合旅游者進行社會考察與生活體驗。獨具珠海特色的工藝品和美食也深受外地游客青睐。應借鑒國內一些地區的先進經驗,利用古鎮、古村落、古民居,開展古鎮游、生態游、農家樂游等,不僅可增加經濟收入,還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村居民就業,從而使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
   (六)整合古鎮村資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我市古鎮村人文資源雖然豐富,但較為散亂,缺乏整合。為了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古鎮村資源,亟需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規劃、包裝,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議市區各有關部門根據不同地域的特色,統籌作好規劃。
    地處高新區的唐家灣鎮,是我市古鎮古村落中文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古鎮。也是我市目前唯一被列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鎮。保護開發好唐家灣鎮,創建我市古鎮村特色文化品牌,意義重大。唐家灣鎮的保護與開發,不僅僅是高新區、唐家灣鎮和文保部門的事,也應是全市人民共同關心和重視的事。要舉全市之力,共同做好唐家灣鎮的保護開發工作。
    香洲區古跡文物眾多,人文資源豐厚,要突出重點,打造精品。目前,應重點做好南屏、北山古村落、楊氏大宗祠、甄賢學校等重點文物的保護利用開發規劃。建議積極作好申報歷史文化名村工作。
    斗門區的古鎮村資源較為豐富,也獨具特色。建議整合資源,突出重點,科學規劃,使斗門古鎮村的保護開發走出一條新路。目前,應集中力量搞好接霞莊、南門菉猗堂、荔山村、斗門鎮古街等古村落的保護與修整工作。在此基礎上,積極做好開發工作,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古鎮村文化品牌。
    總之,凝聚著珠海先民智慧與汗水的古鎮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在珠海加快農村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在全市人民努力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爭創科學發展示范市的新形勢下,科學有效地搶救保護古鎮古村落人文資源,既是保護和傳承我市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也對促進我市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只要各級領導重視,發動群眾,廣泛宣傳,措施得力,規劃到位,就一定能將我市的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做好,以慰前人,以利後代。
 

表一: 珠海市重點古村落一覽表
表二: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
表三:2007年珠海與周邊城市文保經費比較
表四:珠海市周邊城市“文保單位”比較一覽表
 
 
                                              政協珠海市委員會
                                                2008年9月25日

 

 

  附表一:

珠海市重點古村落一覽表
序號 村名 自然環境 占地 歷史建築描述 代表性建築或文保情況 時期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開發建議
1 北山村 依山傍海,瀕臨前山河   90棟古建築,其中宗祠9棟,府弟2棟,民居80棟 楊氏大宗祠(省保),占地8838平方米,建築面積2520平方米,建於1868年 清未 民初 僑鄉文化,沙田民歌,舞獅、舞龍 土地置換建“秀毓園”文明新村,整體保護開發旅游
2 南屏村 河湧沙脊地,坐南朝北呈混合分布,周邊有將軍山、濂泉洞、南屏水庫等春秋時期古遺址   磚木結構建築居多,街巷縱橫,碉樓、騎樓,民宅、府第並存 中國最早僑校甄賢學校建於晚清1871年,占地1000平方米,容闳父母墓 晚清 海外華僑多達6000人,沙田民歌,疍家鹹水歌 中心街區中選段建文博館群,甄賢學校擬建留學生博物館
3 翠微村 岐關公路貫穿 50萬平方米 150間老建築,保存較好的約1萬平方米,其中宗祠59間,廟宇14間,尼姑庵7間,街區三條古街六條巷 韋魯桐大宅,屬官第,占地1257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中山亭592.6平方米,屬市保單位,南洋廟、吳氏宗祠屬大革命時文物 清未民初建築 翠微鳳池書院 文風鼎盛 結合舊村改造,規劃保留主要有代表性的街巷和古民居,建仿古商業文化街區
4 梅溪村 鳳凰山一條溪水穿村而得名   古居約存10間 陳芳家宅,屬官第,占地5742平方米,建築2495平方米 明未建村建築物多為晚清建築 華僑文化鮮明 擴大梅溪牌坊景區,發展旅游業。(將周邊古建築納入)
5 唐家村 東北臨海,西南倚鳳凰山,曾是香山縣府治地,村落沿公路東北兩側呈半球狀分布   街巷呈環形分布,土木建築眾多 共樂園,三間祖廟,唐紹儀故居,望慈山房 明清 雞山牛歌 大甄歌 唐家茶果聞明 按同濟大學規劃方案引進社會資金市場運作建歷史文化名鎮
6 會同村 東面靠山,坐北朝南,呈帶狀分布   三街八巷,棋盤式分布,古民居40間 棲霞仙館,莫氏宗祠、會同村祠、調梅祠、南北碉樓,北面門坊 道光 年間 中國最早用上電的村子,最早看上電影的村子,抗日根據地 政府打包租賃整個古村落建會同文博城和文化村。村民易地建文明社區
7 淇澳村 海島漁村,村落聚落東南山麓,坐東南向西北呈方塊狀分布 土地資源半畝 白石街利用英侵略者賠款所建,村內磚木建築較多,東南沙丘遺址 蘇兆征故居,屬省保單位,古炮台,古牌刻,廟宇 清未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部有森林公園,西部有紅樹林濕地公司  
8 小濠 湧村 臨虎跳門水道要沖,坐東向西   古居居700間,古石街完整,宗祠4間,石牌坊、蚝殼牆若干,特色鮮明 石牌坊造型精美,壁畫價值獨特,存留古航站遺址 明朝建村,建築多為晚清 粵曲、粵劇、鑼鼓櫃、武術、醒獅、客家山歌, 特色食品制作手藝精湛  
9 趙家莊 布局設計,仿廣州西關模式,恢宏大觀,環境優雅。 古居占地7000平方米 14間祖屋,古街巷、石板街保存完好 跑馬石路,家塾崇基堂1000平方米,文館,武館,馬館齊整,落地九曲橋特色鮮明 嘉慶 年間    
10 南門村 臨虎跳門水道東邊,坐東向西,成塊狀 村落910公頃,建築占地53500平方米 古建築   間,4267.86平方米,5座祖祠,兩條石板街,4座碉樓,古城牆,古橋古井、古樹、古街巷,官宦府弟14間,趙氏祖祠 菉漪堂,逸峰趙公祠,環山趙公祠,建築特色鮮明,樑棟、屋檐、雕窗、石雕、木刻、壁畫工整 道光 年間 宋元海戰遺存  
11 荔山村 三面環山,北面向海 一山一寺一溫泉 一皇一將一家族 5000平方米 有宗祠建築群,宗祠7座,石碑18塊,古巷、古井、古椅、古城、石壽坊,古書院和風書院 慈禧祠壽匾,三聖宮石碑匾,荔山大廟,萬盛俱樂部 明洪武時立村 崇文尚武,飄色、鑼鼓櫃、舞龍獅、佛家拳。 物產:籐鳝、重衣蟹、白鴿魚  
12 斗門墟 四面環山建,沿黃楊河築街市,雍正時期土城,為黃梁都司巡檢地   有南北向一條大馬路,東西向五條小街   明未 清初 農歷二、五、八墟,虛期客賈雲集  
  附表二: 附表三:   2007年珠海與周邊城市文保經費比較  
順德 中山 東莞 高州 珠海
1000萬 1000萬 680萬 380萬 150萬
    附表四:   珠海市周邊城市“文保單位”比較一覽表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村 總數
廣州 19 41 6 18 3 87
深圳 1 27 0 12 1 41
江門 2 2 1 9 2 16
中山 1 2 2 5 1 11
珠海 2 4 1 4 1 11
 
  1. 上一頁:
  2. 下一頁: